(圖/shutterstock)
本系列文章,取自”台灣股市 何種選股模型行的通?”
作者是葉教授,任教於淡江大學財經系
- 獲得「第二屆白文正ETF金文獎」首獎,
- 得獎論文「基於基本面因子的指數股票型基金之理論與實證」
內容皆經過 CMoney法人投資決策系統 驗證,證明 年報酬率15%的選股模型 確實存在!
想提升投資績效,有兩個方法:選股 和 選時
1. 選股
挑選好的股票。例如 買 本益比低 的股票。
透過選股,使投資組合(以下簡稱投組) 無論在 多頭 或 空頭,績效都比大盤高。
選股的優點是,無論多頭或空頭,都能打敗大盤,
但缺點是 會隨大盤劇烈波動。
因此在空頭時,即使比大盤好,仍可能賠錢。(例如在金融海嘯時)
2. 選時
買賣在對的時機。 例如 突破季線時 買進,跌破季線時 賣出。
選好時機,雖然可以避開空頭時期,
但缺點是,持有階段,績效不會特別突出。
經過股市歷史的回測: 選股 勝 選時
很多人會問,選時好 還是 選股好? 實證的結果是:
1. “選股”績效比“選時”好
依據國外的經驗,
投資人如果用 單純的選股模型(只選股不選時),
即永遠作多,只是定期(每年、每季或每月)選股並交易,組成新的投組,
可以提升5~10%的年報酬率。
但如果用單純的選時模型(只選時不選股),
即永遠只買賣像ETF之類的一籃子股票,
但根據 技術指標 買賣,
只能提升3~5%的年報酬率。
假設大盤的報酬率為5%,
“選股” 與 “選時”,分別提升10%與5%的年報酬率,
假定你每年投資12萬,30年後
分別會得到 5217萬 和 1974萬,
選股 遠勝 選時。
2. “選股”比 “選時”省時間
“選股”只要每月或每季操作一次就夠了,
但 “選時” 需要至少以日為單位做買賣,非常耗費心力,影響投資人的本業。
因此無法花費太多心力的投資人,並不適合選時操作。
3. “選股”比 “選時”容易執行
投資要成功,除了需要知識,也需要紀律。
所謂的”紀律”,就是投資人依照 ”知識”,
在該買的時候買,該賣的時候賣。
遵守紀律看似簡單,其實很難。
特別是”選時”策略 更難。
若只 選股 不 選時,
投資人只需定期決定 買賣什麼股票,不需決定何時買賣,
因此不會受股市短期起伏 而影響心情,
自然較容易遵守紀律。
只選股不選時的策略,雖然躲不過 金融海嘯,
但也不會錯過 金融海嘯後的反彈,錯失賺錢良機。
選時 則不然。
由於多數人 遇到多頭市場時,容易變得貪婪,
因此在技術指標 出現明顯賣出訊號後,常無法果決地 賣股票;
同樣地,遇到空頭市場時 容易變得恐懼,
因而在技術指標 出現明顯買入訊號後,常無法勇敢地 買股票。
所以 選時策略的投資人,
經常無法遵守紀律,在該買賣的時候買賣。
例如 遇到網路泡沫、金融海嘯這種大空頭市場後,
多數人都會心靈受創,
在技術指標 出現明顯買入訊號後,
無法達到「八方吹不動」的境界,鼓起勇氣,買進股票。
因此 選時策略 在實務上,
經常因投資人不遵守紀律,錯失買賣良機,無法發揮 選時的優點。
所以,接下來的文章,我針對 “選股”模型 的各項變數,做出一系列的探討
待續...
葉教授的 年報酬15%選股模型理財寶
►►成長價值指標選股法
►►5面向選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