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孩子亂花錢、不懂理財
原來都是爸媽「寵」壞的?
不管是不是新手爸媽 學習教育這件事 是要一直不斷延續的
生活裡的言教和身教無形中都在影響你的孩子
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有必須學會的關鍵能力
爸媽如果過度干涉,反而是剝奪他們學習這項能力的機會!
金錢觀方面,別什麼都是「爸爸買給你」!
如何讓你的孩子從小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呢?
繼續往下看...
(贊助商連結...)
搞懂 3 個最常見的問題,
給孩子的正確金錢觀:
1. 孩子亂花錢
應該管制他的花費嗎?
過度控制孩子零用錢
反而學不到金錢觀念!
很多爸媽擔心給小孩太多零用錢,孩子會亂花
於是就直接控制他們怎麼花錢
其實這是錯的!
這樣只讓孩子少花錢,
卻反而學不到正確的金錢觀!
孩子的花費 應由他自己決定!
要讓他親身經歷「想要卻沒錢買,父母也不幫」的經驗!
例如:美國暢銷書作家、心理醫師約翰·湯森德博士
他會固定給兒子零用錢
並告訴他錢要花在真正有需要的東西上
一開始兒子並不把他的話當一回事
看到想要的東西就買,直到錢花光...
有一天,他兒子發現想買很久的漫畫書在限時特價
但身上卻沒有半毛錢,想跟爸媽預支也被拒絕
才體會到「亂花錢的痛苦」...
從這次經驗後,他兒子每次使用金錢的態度就不同了
開始會規畫可以花多少錢、要存多少錢以備不時之需!
很多孩子會亂花錢,
只是沒有經歷過「真的沒錢」的經驗
如果爸媽會幫忙買,就不算「真的沒錢」
只要讓孩子經歷過一次,他就會知道亂花錢是不對的
進而學會正確管理金錢的能力!
2. 可以用「考一百分就給一百元」激勵孩子嗎?
用物質引誘孩子做事,
會養成他「有好處才願意行動」的習慣!
很多爸媽都會採用這種 懶人管教法
這樣不用多說道理,也不用費力體罰
孩子只要聽到有好處就會乖乖配合
但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努力達成目標的魅力
漸漸養成有具體好處才願意行動的習慣...
要讓孩子享受 努力工作 得到的滿足感
而不是物質上的滿足!
例如:股神巴菲特 經常整天關在工作室裡 專心研究財報數據
當他走出工作室,卻一點都沒有累壞的樣子
反而滿心喜悅、神采奕奕
看在兒子彼得·巴菲特的眼裡 自然而然從小就能體會
努力工作的過程就能得到快樂的道理
這想法影響了彼得,
讓他在大二時決心放棄史丹佛大學學業 轉戰音樂之路
三十幾年來 他一直為自己熱愛的事努力
收穫工作所帶來的喜樂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威廉·戴蒙 (William Damon)
長期研究青少年生命缺乏動力的原因:在於「目的感薄弱」
通常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較高的動機
願意自動自發 花力氣學到能達成需要的知識和技術!
3. 要求孩子做家事,可以給他工錢嗎?
給錢的目的:
教育孩子有工作才有飯吃!
很多爸媽都會教小孩做家事 之後給工錢當零用金
孩子在工作中領到報酬,同時 也是在教導他們尊重自己
讓他們知道,工作後取得工價是應該的
付出了勞力和時間,就必須為自己爭取應得的報酬
而且付出多少拿多少,不可以多!
但在發「工資」時要注意,屬於孩子個人的事
例如:讀書、吃飯、洗澡 等等,這些都不應該給錢
避免孩子連完成自己份內的事也想要報酬...
結論:
美國華爾街 幾乎都是猶太人掌握 (例如:股神巴菲特)
猶太人懂得做生意都是從小開始 從生活中著手
他們會把家事列成清單,每件事都有對應的「薪水」
這樣做讓孩子知道,有工作才有飯吃!
我們可以學學猶太人教小孩金錢觀的方式
當孩子開始有了「錢可以用來買東西」的認知後
我們就要開始教孩子
什麼是急迫性的「必要」
什麼東西只是衝動的「想要」
讓孩子在眾多商品裡面懂的取捨!
以上內容節錄自:
(優渥誌)《優CARE-父母這樣做將來會後悔的 30 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