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
總是想了 很多種方式 培養自己的孩子,
想努力的 給他們 更好的生活 ...
但是不要忘了,
你們的關愛 才是他們最大的依靠 !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
在同學會中
討論著與小孩的相處 ...
同學聚會,難免談到孩子。
A 同學說:「兒子跟我一點也不親。
我是天天忙著 做生意,
沒時間陪他,可他媽媽陪了,
我給他 花錢不就行了?」
B 同學說:「現在講究的是陪伴。
都說,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女同學 C 插了一句:
「陪伴也分好多種,高質量的 陪伴才有效!」
當年文靜的女同學 D 突然問了一句:
「你們都是哪一層次的父母?
比較一下,看自己做得是否到位,
心裡不就有底了嗎?」
同學們詫異起來,當父母還分層次?
認真想想也不奇怪,人的需求分層次,
此理論完全可以 推廣到 其他領域。
父母的層次
與人的需求層次 息息相關,
也可分為 5 個層次。
第 1 層次:
捨得給孩子花錢
現代家庭條件好,
除保證為孩子提供 生活所需 的方面以外,
基本是孩子 指到哪,大人跟著 買到哪。
即便家裡 條件沒那麼好,
也恨不得 砸鍋賣鐵 滿足孩子。
有一段視頻,1 個農民工的女兒
拿著手機 給爸爸打電話,
讓爸爸給她 換新手機。
她爸爸被鬧得 沒辦法,
預支了 幾個月的工資 給女兒。
女兒拿了 新手機很得意,
因為這樣就不會 落於同伴之後。
某天,她在街上巧遇 父親正在工作。
看著付出苦力的父親,女兒羞愧難當。
這個女兒 還算有良心。
前幾年的媒體報導,
留學 日本的兒子 向母親要錢未果,
他竟拿刀 捅向了母親。
父母為小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 是應該的,
但 僅僅在金錢上,
在照顧孩子的 低層次需求上付出是 遠遠不夠的。
第 2 層次:
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都說陪伴是 最長情的告白。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也一樣。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愛,是相互的。
同學 A 在這一點上 做得極其不好。
他為了做生意,兒子出生時,他沒在場,
等他趕到家,兒子已出生 7 天。
他只能做更多生意,希望拿更多 金錢來補償。
由此卻錯過了 更多孩子的 成長過程,
兒子第 1 次呀呀學語,
第 1 次蹣跚學步,他都沒趕上。
有一次 好不容易有時間,
能去參加 兒子的幼兒園 家長會,
他竟不知兒子 在哪個班。
這樣的爸爸,兒子和他親才怪!
相反,同學 B 這一點做得就好得多。
本來傳統思想作祟,
同學 B 想要個兒子,看生出來的是女兒,
他開始真 沒那麼喜歡,
但仍盡責地 照顧孩子,也願意抱著。
時間長了,感情越來越深,
以至於 別人逗他用兒子換,他說什麼也不同意。
他在業餘時間會
陪女兒講故事、散步、做遊戲…和女兒關係特別好。
還勸身邊人 多陪陪自家孩子,
說這時間 不白花,收穫的都是幸福。
女兒對父親也特別喜歡,
爸爸不參加的旅行 她不肯去,覺得沒有安全感。
而安全感,來源於父親的陪伴。
第 3 層次:
家長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中國有個抓周的習俗,讓孩子在周歲那天,
隨便抓一樣 他最喜歡的東西,
從中預測孩子的 未來志向。
「不讓孩子輸在 起跑線上」,
從喊了多年的這句話中,
即可看出父母們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的願望有多強烈。
有一個 3 年級的小朋友,
自己統計了一下,
他的父母一共為他報了 10 個培訓班,
佔據了他所有的休閒、娛樂時間,
完全變成了學習機器。
那孩子並不喜歡,有時會向 培訓班老師吐槽。
孩子這麼累,他父母不知道嗎?
沒有想過 讓孩子學這麼多,
孩子卻 不快樂,意義又在哪裡?
他為孩子設計的 未來至高點 又在哪裡?能實現嗎?
與其畫個好大的圓,將來卻無法填滿,
不如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第 4 個層次:父母不斷提升
和完善自己來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 1 任老師,
是孩子最初的學習、模仿對象。
同學 D 是個 典型的夜貓子,
喜歡熬夜看小說、追劇。
自懷孕後,母性力量佔了上峰,
每天用 規律的生活 來替換從前的率性,
堅持 早睡早起,不但給孩子帶來 好身體,
還給孩子養成 規律的 生活習慣。
為了陪孩子學習,
她還參加了 心理諮詢 師資格考試。
每天和孩子一起學習、進步。
她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還為自己更新了知識庫。
第 5 個層次:支持、鼓勵孩子
做最真、最好的自己
曾看過 1 段視頻,
1 個小女孩參加某才藝展示節目。
只有 5.6 歲的小女生唱了《忐忑》,
唱得並沒多好,反而很有喜感,現場笑聲一片。
評委邊笑邊 亮出了大叉叉,沒有給她通過。
小女孩哭了。
鏡頭掃過,別人都在笑,
只有小女孩的媽媽 在後台 沒有笑,
而是雙臂微伸,等著給女兒擁抱。
有媽媽與自己共情,
小女孩會 有力量 再去嘗試,
不管結果如何,她為自己爭取過。
年少時的夢想 只需要 支持與鼓勵,
也許就會實現,誰知道呢?
為人父母,
最高層次就是 !
在別人都 不在意、不看好 自家孩子的時候,
給他懷抱、溫暖,
支持、鼓勵孩子去發揮,
而父母就是他堅強的後盾。
這就足夠了,
因為來自父母的鼓勵與支持,
就是孩子奮勇向前的力量源泉,
孩子走到哪裡都不會有孤獨無助之感,
相反,會有溫暖不時湧上心頭。
不論爸媽 再怎麼忙碌,
請適當且適時
給予你的孩子 溫暖吧~
(圖/shutter stock)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