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
一位60歲男子,走路的時候會腳痛,
原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不以為意,
但後來走路變得一瘸一瘸的,甚至四肢冰冷、發紫,
足部潰瘍的傷口經久不癒,醫師診斷後為下肢動脈阻塞,
及時給予治療後才避免傷口惡化,截肢的命運。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不只心臟!四肢也會血管阻塞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腎臟科楊為舜醫師表示,
身體各處的血管都可能會有阻塞的風險,
不侷限於心臟或大腦。
如果血管阻塞發生在肢體
(通常下肢的風險又高於上肢)叫做周邊動脈阻塞症。
氣溫驟降容易造成周邊血管收縮,
所以周邊動脈阻塞常在冷天急速惡化。
楊為舜醫師指出,周邊動脈阻塞症在初期症狀不明顯,
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
因下肢動脈阻塞導致肌肉缺氧加劇而疼痛,
必須稍事休息才能緩解再度行走,
然而年長者常以為是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中風導致,
因而對「間歇性跛行」不以為意,
忽略了周邊動脈阻塞症的早期症狀。
忽略治療 嚴重導致休克
此時,肢體的肌肉組織就開始缺血而壞死,
受影響的區域會先發白、冰冷和疼痛,
可能同時合併有麻木及感覺異常。
若無即時介入打通血管,
組織會開始轉為深紫色甚至合併水泡或血泡,
最後完全壞死變為黑色,
壞死的肢體如腳趾甚至會自動脫落。
壞死的組織常引發發炎反應,
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感染、敗血性休克。
(贊助商連結...)
控制三高 也要戒菸
楊為舜醫師呼籲,
預防周邊動脈阻塞症遠比疾病發作後
再緊急處理來得重要,
除了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之外,
戒菸也重要,因為癮君子發生周邊動脈阻塞症的機會
是不抽菸者的三至十七倍。
針對已是高風險的族群如洗腎患者,
除冬天應注意末梢的保暖避免血管過度收縮,
平時也應注意飲食控制血鈣和血磷,
以免鈣磷沉澱在血管內造成血管鈣化和狹窄,
加重動脈阻塞的程度。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