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宛妤
長期關注台灣教育的嚴長壽認為,
技職教育重新受到肯定,這是好的開始;
但技職教育如果沒有藝術跟美學的能力,
只會變成整齊劃一的 me too 產品,
因此,未來的技職教育,
技術、學術、藝術缺一不可。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嚴長壽:
技職教育根本是 走錯路!
長期關注台灣教育的公益平台
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
對於技職教育的蛻變有深刻的觀察與體悟。
20 年前,當台灣以廣設高中、
大學為教育政策主軸時,
嚴長壽已憂心忡忡。
他眼睜睜看著台灣技職教育的初衷被扭曲、瓦解,
逐步邁向學術化,
犧牲掉下一代的年輕人,
付出慘痛的代價。
升格糖衣下的教育危機
嚴長壽推動餐飲技職教育不遺餘力。
30 年前,在他奔走呼籲下,
淡水商工有了全國第一個餐飲科,
即是名廚江振誠的母校;
20 年前,他協助創立了
全國第一個餐飲專業學府,
亦即高雄餐旅管理專科學校
(高雄餐旅大學前前身)。
以高餐大為例,
嚴長壽當年就反對改制為「學院」,
然而終究不敵社會上普遍重學歷、
輕技術的傳統價值觀,
以致現今高等技職體系膨脹,
升格糖衣下的教育危機,無以迴避。
嚴長壽看見危機,
餐飲專科升格成學院,
甚至又改制成大學,
「要升格成大學,至少要擁有三個學院,
但是學校的核心是餐飲,投資成本最高,
在各學院互相搶資源的情況下,
餐飲科系的資源就這樣被瓜分掉了;
學校以為增設科系有利招生,
最後自己變成自己的敵人,」
嚴長壽痛心指出。
「博士假性需求」
就是這樣來的!
再者,大量開放專科升級,
加上升等評鑑政策的誤導,
一時間創造了短暫的「博士假性需求」,
職業學校率先迷信學術及博士,
勝過日積月累鍛造出的實做技術。
嚴長壽舉例,
他曾運用個人資源
送種子教師去國外餐旅學校進修,
又安排在國內五星級飯店實習兩年,
進入學校後竟為了保全教職,
而必須埋首寫論文、修博士。
理當講求實做的最高學府,
教導實際技能的技職老師,
比例正逐年下降,
所有職缺幾乎被學術教授所取代。
然而,學生不管學什麼科系,
最終仍要離開學校到社會就業,
這些學術界的老師,
如何提供學生真正的技術訓練?
「產業的尖端技術,
無法普及到學校教育;
而證照考試
又無法因應產業的實際需求,
將來的就業和教育如何銜接?」
嚴長壽擔憂的表示。
據統計,台灣餐飲科系學生
畢業後進入職場,
有超過八成學生轉行,
但餐飲業卻是缺工最嚴重的行業之一。
顯示學生入學前並不了解這個行業,
在校期間
又無法模擬出業界實務營運的學習模式,
因而造成巨大的學用落差。
高學歷通膨貶值,
技職教育重新受到肯定
高學歷通膨貶值的情況下,
已有不少學生與家長體認到,
並非每一個人都需要大學文憑,
重要的是擁有謀生能力與扎實的專業技術。
於是,這幾年技職教育重新受到肯定,
而教育部今年也核准了 10所科大增設五專部,
以彌補企業中階技術人力的缺口。
學生的思惟必須從
「匠」提升到「藝」
這確實是好的開始,不過嚴長壽強調,
大量學生回到技職學校的同時,
過去因無知而淘空的技術內涵和設備,
如今都已不符合需求;
如果師資和設備沒有更新,
根本不足以應付
科技快速發展之後對技職的需求。
嚴長壽舉台東最具代表性的公東高工為例。
該校木工科曾停招多年,這幾年恢復招生,
但技職教育面臨時代的關鍵點是,
傳統木匠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的需求,
學生的思惟必須從「匠」提升到「藝」,
老師也必須向上提升過去停留在技術的思惟,
朝向結合「藝」的階段,
培養學生未來的美學能力,
產出一代代廚藝達人、工藝達人。
德國只有三成孩子上大學
反觀台灣,70% 學生
被逼上學術之路
嚴長壽舉例,
德國有超過七成的孩子選擇先就業、讀技職,
只有約三成的孩子上大學、走學術之路;
台灣卻正好相反,
用一套標準要求所有人遵循,
形成 70%的學生陪 30%的菁英,
完全照後者的方法磨練。
「職業結構應該是『正金字塔』,
也就是基礎、中階的技術人力占大部分,
做為社會運作的堅實基礎;
然而我們的高等教育
呈現的卻是頭重腳輕的『倒金字塔』結構,
每一個科系都被冠上『管理』的帽子,
沒有人願意做『被管理』的工作。」
嚴長壽表示,
台灣社會需要
不同結構與領域的人才。
以下是他接受《未來Family》專訪
談技職教育的精華:
20年前廣設大學的後遺症,
我們付出的代價要怎麼修復?
其實與少子化不完全有關,
這是國家教育結構的問題,
導致學生只有空洞的學歷、
沒有扎實的能力。
這 20年來我一直強調,
職業學校不要請來一個老師教個 10 幾、20 年,
師資應該跟產業合作,
否則我們的宴會合菜
永遠停滯在「倒扣鮑魚」的層級。
建議可以用「交換老師」的概念創造產學雙贏。
以餐飲科系為例,請頂尖的廚師駐校兩年,
同時讓教師也到業界實做。
這樣一來,
學校老師永遠知道市場上的最新趨勢,
對產業的好處是,
能提前入校教出將來所需要的人力。
如此,就能讓技職學校
在技術上保持和市場不脫節,
而這些畢業生一進入職場,
馬上就能上手,也能安於他的工作。
未來的技職教育應該怎麼走?
長期關注台灣的技職教育,
你認為技職教育的復興之路應該怎麼走?
如果是走回工專時代的路線,沒有希望,
那只是解決了水電工短缺問題。
如果你今天只會技術,就是個技師,
再往學術發展可能是名工程師,
而若沒有藝術跟美學的能力,
你不可能變成賈伯斯。
未來回歸職業學校時,
技術、學術、藝術缺一不可。
下一個階段的技職教育,
如果沒有美學觀念,
最後只是變成「齊一」──
整齊劃一的 me too 產品,
或其中之一,全世界哪裡工資低往哪裡去。
台灣必須創新、有特色,
做到唯一、獨一,
例如瑞士、丹麥、荷蘭
這些小國在做的事情,
包括連英國都開始發展文創。
有高科技企業參與教育工作如 IBM,
這種趨勢會對技職教育帶來哪些影響?
以 IBM 為例,企業已有新思惟,
體認到公司基礎員工
並非全要頂尖大學畢業不可。
公司情願招募扎扎實實、
本來就自認是專業導向的人,
安於這份工作。
因而 IBM 也創了一個新名詞 new collar(新領),
介於藍領和白領之間的群體。
這也是非常好的機會,
不全然只對學校,
這種力量也應該回歸產業面,
是一種產業自覺運動,
要讓不同領域的人持續精進,
然後形成一股穩定的力量。
所以我認為,產業也必須趁這次機會,
積極與學校技職教育密切配合,
否則技職教育不進步,
會是企業的包袱,
因為要重新訓練新人。
不過,要慎選產業,
必須與台灣未來大的發展方向有關。
教育的五個新觀念
面對全球教育大改變及快速的科技浪潮,
嚴長壽分析歸納,
台灣的教育必須注入五個新觀念:
用「獨一」、「唯一」
取代「齊一」、「其一」,
試著引導出每個人的特色。
「雙語」甚至「三語」
(國語、英語、程式語言),
是掌握與世界連接的溝通工具。
「技術、學術、藝術」
三術缺一不可,
始可創造最大價值。
「做事」、「做人」、
「生活」的能力三者兼具,
成為生命豐富而具有自信的公民。
走出科技與機器人的威脅,強化 4C能力:
合作(coope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
思辨(critical thinking)、創意(creativity)。
更多文章請參考《未來Family 6月號/2018 第36期》
本文由 未來family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ㄆ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