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一位匿名網友看到我一買
就是 20 支股票
問我那為何不直接買 ETF?
問題簡潔有力,想必是位 ETF 高手。
其實我並不排斥 ETF,
但只考慮 VOO 或 SPY
這種直接追蹤 S&P 500 指數的 ETF。
當年ETF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很多投資人,
自己選股或買基金,
結果績效都不如指數,
所以 ETF 以救世主的姿態華麗登場。
目前市場上又出現一堆內含策略的 ETF ,
既然說要追蹤指數,
不就應該全壓一支追蹤指數的 ETF?
怎又回到想打敗大盤的老路,
所以這類的 ETF,
長期下來可能又會落後大盤。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不管買追蹤指數的 ETF
或自己選績優公司
只要長期持有
加上股利再投資
都會有不錯的報酬
(我是指追蹤 S&P 500 指數的 ETF,其他的不一定)。
但我看過有些買 ETF 的人,
認為 ETF 是一種安全標的,
因而失去戒心,
把 ETF 拿來「操」,
而不是拿來「抱」。
用各種評價方式找出大盤便宜點買進,
大盤變貴時賣出,
想要股利波段兩頭賺,
不管分批或一下空手,
一下滿檔,這種操法,
要抓到時機有多難?
又敢押多少錢?
長期的結果大家心知肚明,
要算績效,
請把滿手或持有部分現金的時間一起算進去。
更甚者,以為 ETF 是神丹妙藥,
一下進巴西、中國、歐洲、
俄羅斯、日本、印尼、商品、
原物料、黃金…大膽向世界各國,
全球萬物宣戰。
選股不容易,選 ETF 更難,
評價個股不容易,評價 ETF 更難。
最後的結果就是,
買了一堆 ETF,
績效長期下來還是無法跟上大盤( S&P 500 )。
回到追蹤股市指數的 ETF
有人把台灣 50 ( 0050 )
拿來跟追蹤 S&P500 的 VOO 做比較,
但那都只是「價」的比較,
但我比較在乎的是公司內容是什麼,
公司表現的好,指數自然表現的好,
我不喜歡去做Back Testing,
因為那會讓我分心,
我只想專注於尋找可以長久的優質公司,
如果把台灣50裡面的公司,
一家一家拿來跟 S&P 500 的公司做比較,
你就可以感覺到我的感覺。
要買的是一家「公司」,
裡面包含了他們的生意、
文化、人才、制度…等等,
認為可長久的特質,
而非一個指數、國家經濟、產業…等等。
想像你是麥當勞的董事,
執行長告訴董事會:
「因為華爾街不喜歡漢堡這門生意,
即使公司還是很賺錢,
但股價還是長期落後大盤,
所以為了股東的最高利益,
我建議把公司所有資產賣掉,
全部買ETF。」
我想,你應該會說:
「謝謝你的建議,那你就做到今天。」
如果你不同意你旗下的公司去買ETF,
但自己卻認為這是絕妙的點子?
不跟大盤比績效
所以不期待打敗打盤
相反的
希望公司股價落後大盤一段長時間。
我向來把公司表現和股價表現分開來看,
如果公司正在做對的事,
也都很賺錢,股價表現不好,
不會困擾我,反而覺得開心。
我不僅不跟大盤比績效,
甚至連績效都不管。
不管公司的本質是什麼,
在我研究完之後,
他們最後都變成我腦中一串抽象的數字,
1,000元可以買進多少股利,
他的股利成長率是多少?
放進我的Portfolio會產生什麼變化?
因為不可能所有公司的股價都同時便宜,
有個2-30支可以選,
至少可以讓我有空間找到相對便宜的公司,
多買進一些股數。
這些公司是我複利機器的零件,
即便是NASA打到外太空的高科技衛星,
也是盡量找便宜的零件組成的。
就像武俠劇中的大俠都會說:
要我的命?
先問過我手上這把劍!
希望手上持股股價落後大盤,
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期待,
打開美國公司的財報,
前幾頁中都會有一張公司股價
和同業及大盤的比較圖,
公司經營及管理階層
背負打敗大盤的壓力,
很多CEO的紅利都跟股價表現連動,
他們會想盡辦法力求表現,
這些公司都是我盡我能力所挑出來的,
要我落後大盤,先問我兄弟肯不肯!
未來20年
我都會是股市的「淨」買家
從這角度去看,
公司股價表現不如大盤,
代表我可以用同樣的錢,
買進更多股數,買到手上沒錢,
公司也會繼續替我股票回購,
如同存股。
不管直接或間接,
我會一直買進股票,
所以當然希望我要的公司,
股價低迷一段很長的時間,
讓我有時間吃進足夠的量。
當記者訪問巴菲特為何買進IBM時,
他也是這樣回答。
就算股價落後大盤的希望落空,
最糟的結果就是 – Oops!我一直打敗大盤。
現在市場上
充斥著各種ETF
如果不好好挑
根本賺不了錢阿!
狂賀【基金理財寶】成立!
點擊按讚 即有不定期驚喜:
本文由 業主型投資人 Invest Like An Owner 授權轉載,
原文 於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