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想像你花了 2000 塊買了一張的門票,
準備去看一場你很想看的表演。
但是到了會場,
你發現票掉了,
你會再買一張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超過一半的受測者都不會掏錢( 54% )。
但假設你是現場購票,
你帶了 2000 塊,
到了現場才發現其中一張 1000 塊掉了,
你還會買票嗎?
有趣的是,大部分的人都會( 88% )。
就算價值相等
但我們談到錢就不理性
用經濟學的觀點去看,
1000 塊跟門票的價值沒有不同,
都只是當成交易媒介的紙張。
但感情上,
掉了 1000 塊跟掉了 1000 塊的門票不同,
我們會把錢細分得非常清楚,
包括最初的來源、
目前的狀況、
能夠做什麼用途,
重新架構出金錢衡量的標準。
依靠重新架構金錢衡量心理
信用卡會使人們花更多錢
為了檢視這個原理,
麻省理工大學的教授設計了一套實驗。
他們進行球賽門票的秘密拍賣:
一半的人知道如果贏得拍賣,
必須用現金付款;
另一半的人知道如果贏得拍賣,
可以用信用卡付款。
結果,必須用現金付款的人
出的價格只有信用卡付款人的一半。
即使條件完全相同
人們會不自覺規避損失
假設有人邀你賭,
你有 10% 的機率贏 900 塊,
有 90% 的機率輸 100 塊,
你會參加賭博嗎?大部分的人不會;
但如果我今天改成:
你願意出 100 塊,
買一張有 10% 機率
可以贏 1000 塊的彩券嗎?
大部分的人都比較願意。
透過這個部份我們可以發現,
人們會不經意地規避損失,
大家會接受 100 塊為參與的代價,
如果想成輸錢,
大家比較不能接受。
為什麼我們的腦部
比較不適合處理金錢問題呢?
簡單的說,
答案在於民俗經濟學:
因為我們的腦部還沒有進化到能夠憑藉著直覺,
把兩個價值相等的商品畫上等號。
因為人類個體邏輯的差異
邏輯好的人相對會占優勢
編者:
看完之後頻點頭...
用不同的角度看錢,感受真的差很多
以前在藥妝店買日用品,
會因為花掉太多現金覺得恐慌,就少買一些東西。
自從有了信用卡,什麼沒必要的東西也都買了...
以後還是想清楚是不是需要再買吧!
不然... 乾脆把卡剪了!
如果想理好財
行為就得像一個有錢人!
加入《財富規劃好,人生沒煩惱》
一起參與我們的理財改造計畫!
立即加入>>https://cmy.tw/0072r8
更多信用卡省錢小撇步,好文推薦你
- 信用卡「最低應繳金額」 只有 2% 還掉本金! 看了這 3 個信用卡知識,就不敢再亂刷卡啦!
- 出國刷卡,手續費不只 1.5 % !不想花冤枉錢,刷卡小常識報你知
- 擁有400多張信用卡,卻從不積欠卡費... 刷卡成行家,他靠副業年收入再添30萬!
- 這樣刷卡 最適合你!台灣平均每人有 3.9 張信用卡... 4 個分類幫你選擇 該辦哪種卡(超實用)
- 哈日族快看!日幣狂飆也不怕,專家 4方法 >> 換匯、刷卡 一把罩
書名:為什麼投資就是不理性?
- 作者: 麥可.薛默
- 原文作者: Michael Shermer
- 譯者: 劉真如
- 出版社:大是文化
本文轉自 Money錢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