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張世傑
骨質疏鬆,不再是老人家的專利,
調查指出,因生活習慣的改變,
國內骨質疏鬆的族群有年輕化趨勢。
醫師指出,規律的運動可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
而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從健走開始,
對關節的衝擊力較低,
還能增強骨質密度、保護關節健康。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周林傳醫師表示,
骨質疏鬆症為全球第2大流行病,
無明顯症狀,容易導致各部位之骨折,
其中尤以脊椎體及髖部骨折最為嚴重。
骨折不僅會失能,
發生骨折後1年內的死亡率也明顯較高。
骨質疏鬆 好發老人族群
根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報告
及台灣流行病學資料估計:
至2050年台灣50歲以上人口
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高達57%,
尤其70歲以上長者人口
高達550萬屬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
要預防骨質疏鬆症以及其可能的嚴重後果,
需要靠規則的運動,可從健走開始,
增加骨質密度、改善肌力及平衡,
進而防止跌倒的發生。
且由於健走比慢跑容易入門,因此,
鼓勵民眾可利用每天空檔透過健走訓練骨骼強度。
健走5公里 骨質密度增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林立峯技術長強調,
健走好處多多,不但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
還有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
甚至還可以控制體重、
預防骨質疏鬆等症狀,
非常適合民眾來進行,
在日常生活當中保健身體。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骨科期刊學術研究建議,
健走速度應落在每小時4.8至6.3公里,
相當於每分鐘90至120步,
每天健走約5公里,持續15週,
可以顯著增加全身骨質密度0.4%。
不過,要避免健走可能產生的運動傷害,
運動前要有適當的熱身活動
及拉筋伸展運動約10至15分鐘。
運動時維持正確的健走姿勢,
期間若有頭暈、胸痛等身體不適的症狀應立即停止。
《姿勢調整 6要領》
1.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外側約15至30度。
2.膝蓋保持彈性不鎖死,與腳尖同一方向。
3.腹肌輕輕地收縮,骨盆保持中心位置不傾斜。
4.胸口打開微笑,肩膀向後向下放鬆。
5.身體中心線向上延伸。
6.下巴收,眼睛直視前方。
《正確姿勢4撇步》
1.雙手半握拳,手肘彎曲90度,
前後自然擺動,往前到胸口高度,
往後到腰際。
2.身體向上延伸不彎腰
3.肚子微收自然呼吸
4.腳跟著地腳步輕盈,膝蓋不鎖死
【專家小叮嚀】:
運動後適當的伸展,可以緩和呼吸心跳,
以及肌肉緊繃,另要注意水分、
電解質補充,以及衣物保暖。
運動後的痠痛常為肌肉韌帶的小拉傷,
通常1-2天就會自然修復,
若持續超過4至5天,
則須使用消炎藥物幫忙緩解不適
本文獲華人健康網授權轉載刊登,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Sus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