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定時上床、起床 比睡多久重要
規律睡眠比睡幾小時重要,
但假日補眠讓我們的身體經歷時差,
反而影響健康,肥胖、慢性病上身。
當我們跨越時區旅行回來,
總是哀嚎著時差讓你整晚輾轉難眠,
要熬個好幾天才能調回來,
但當你在平日和週末總是有不同的睡眠型態,
也就是平日十二點睡、七點起床,
一到假日,一點睡、十點起床,
其實身體也在經歷時差。
「這樣的行為,
就如同每週五晚上都從洛杉磯飛東京,
週一又飛回來,
我們稱為『社會性時差』(social jet lag)。」
德國慕尼黑大學
醫學心理系教授羅涅伯格(Till Roenneberg)
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我們總是睡不飽,
平日太晚睡、太早起,
週末總是會關掉鬧鐘,睡到自然醒,
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
睡眠研究計畫研究人員佛爾布斯(Sierra Forbush),
最近發表的研究發現,
假日補眠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也會像經歷時差一樣疲倦和破壞心情。
這項研究是分析九百八十四名,
年齡介於二十二歲至六十歲的成年人,
發現一個人比平日每晚睡一小時,
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就會提升一一%。
糟糕的是,不只是心臟病,
假日補眠也會增加肥胖與糖尿病風險。
羅涅伯格研究發現,
社會性時差一小時,
也就是比平日晚睡一小時,
就會增加三三%過重與肥胖的風險。
羅涅伯格分析六‧ 五萬人睡眠習慣的大數據,
發現多數人都有一‧ 五小時的社會性時差,
再對照BMI後發現,
愈常在假日補眠的人愈容易過重與肥胖,
且社會性時差愈大,
也就是週間和週末,
睡眠模式差異愈大的人愈胖。
美國匹茲堡大學臨床及健康心理學博士
派翠西亞‧ 王(Patricia Wong)《臨床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期刊》
也調查近四百五十名三十歲至五十四歲的中年人,
平日與週末睡眠習慣差異愈大的人,
導致糖尿病與心臟病的風險因子愈高,
症狀包括腰圍超標,血糖及血脂率偏高,
這份調查結果被刊載於《臨床內分泌學與醫學期刊》上。
三大健康建議:
均衡飲食、多運動、睡得規律
確切的原因至今不明,不過研究人員相信,
在平日吃早餐時,身體還沒調整過來,
生理時鐘還在夜間,
等於在不合適的時間觸動消化系統,
因此消化系統無法有效運行,
或許能解釋社會性時差與肥胖的關係。
二○一七年台灣勞工共有一一七天休假,
若總是在假期補眠,
這意味台灣人一年裡,
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
讓自己的身體一直處在「時差」中。
短期旅行身體可以從時差調整過來,
但社會性時差卻是長期的,
所以,過去醫生在提供健康建議時說,
均衡飲食、多運動,
﹁現在要再加上睡得規律,
「佛爾布斯在接受《新聞週刊》(Newsweek)採訪時說。
他的建議是,每逢週末或假日偶爾晚睡,
最好偏差時間不要超過一小時。
本文摘自慢老
作者: 黃惠如
出版社:天下雜誌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Ka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