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圖 / shutterstock
作者: 李寅洙,李武石
勇敢拒絕,設立人際界線,
是保護自己的唯一方法。
可惜的是,
大部分在家中扮演替罪羔羊的人,
通常自尊感處於不穩定狀態,
容易對自我價值起疑。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替罪羔羊的低自尊感與無價值感,
讓他們陷入「我到底是誰」的混亂之中。
搞不清楚自己是誰
穩定的自尊感,來自於對自我定位的明確,
但是替罪羔羊在成長過程中,
長期被定以莫須有之罪,
而對自己產生困惑,
不知道真正的自我為何。
替罪羔羊經常性的不安,
因為他們被最親的家人背叛,
即使是在非常親密的關係裡,
也沒有安全感,對誰都不信任。
總是沒有自信,認為「世上沒有人了解自己」,
所以不敢主張自己的意見。
表露出來的,不是過度順從別人,
就是極具攻擊性,而在自尊感受創時,尤其敏感。
一旦覺得被朋友、同事瞧不起,
羞恥心和憤怒就會爆發,
因為不懂得調適這些強烈的情緒,
不是敢怒不敢言,就是極力攻擊或輕視對方。
這種態度往往會大大傷害對方,
這便是為什麼替罪羔羊經常被冷落、忽視,
在家備受排擠,
出門在外也一樣成為被排擠的替罪羔羊。
必須重新下定義
若想擺脫替罪羔羊的生活,
首先必須承認「我是替罪羔羊」,
對自己重新下定義。
「我是異類,我有很多缺點,
我不學好,我是壞小孩」這些都不是事實,
都是其他家族成員不願暴露自己問題的欲加之罪。
要知道,全然是因為他們不想改變自己,
才把你當成替罪羔羊。
其實要面對並接受自己過去不好的遭遇,
是相當可怕而且痛苦的,
但的確是必須跨越的鴻溝。
只有徹底了解家人的所作所為,找回真正的自己,
才能斷絕替罪羔羊的惡性循環。
找回真正的自己也許需要漫長時間,
過程中若感到精疲力竭,可尋求治療師的協助。
覺得苦不堪言的時候,可能會伴隨怒火,
甚至會動起報復念頭,想攻擊父母或兄弟姊妹。
但是要知道,洩憤並不能治療傷痛,
對於培養正向人格也無益。
想獲得自戀型家人的道歉,
以及改正他們的缺點是人之常情,
但是他們不會想要改變,甚至有可能試圖攻擊你。
他們不會為了你改變,
這時就要改變自己,
告誡自己「對於過去的種種虐待,
根本無須再忍」,適時主張自己的意見,
就能成為治癒變化的開端。
要注意,主張自己的意見,
並不是建立在擊潰對方的自尊感之上,
必須考慮與尊重對方的情緒和內心領域。
請保持距離
要怎麼做才能在虐待與壓榨自己的配偶、
父母、職場上司的關係中生存?
最好的解答或許是離開這段自我犧牲的關係,
當然那並不容易。
如果你決定跟他們繼續保持關係,
就得下定主意,不再重蹈覆轍奴隸般的生活,
勇敢拒絕他們的侵犯,
在他們和自己中間劃上條明顯的界線。
對他們來說,他們已經習慣這一套壓榨方法,
不可能改變自己,所以當你挺身反抗時,
即使他們試著要威脅你或苦苦哀求,
只要堅持到底,他們最終也會放棄,
改為尋找比你更容易控制的人。
有一件事情必須搞清楚,
自己是否已經悄然站在被害者的位置?這很重要。
例如,是否為了得到剝削勞工的上司
或者自私配偶的認同,放棄了自己的主張,
意即有無縱容他們的壓榨?
自己是否有意無意間對他們發出
「你們可以壓迫我」的信號?
雖然聽起來很離譜,
但確實有很多認同成癮者會做出這些行為,
必須立刻終止,試著表達自己的主張—
「請不要侵犯我的私生活!」
「爸,請您不要再責罵我了,
從今以後我不會再傻傻地被你罵。」
「媽,如果您想跟我繼續保持關係,
請不要再對我大吼大叫!」
勇敢為自己發聲
這些話必須由自己嘴巴說出,
請別人尊重你的情緒和意見,
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做,
必須聽取自己心底的聲音,並且勇敢發聲。
有時候必須離開那個老是讓自己做出犧牲的人,
這些人可能是父母、另一半、戀人或者是職場上司。
如果不管你怎麼反抗,還是有人持續虐待你,
跟這種人杜絕聯絡,才是保護自己的唯一方法。
當然要跟一個人完全斷絕關係並不容易,
甚至是讓人傷心的事情。
但是與每天處於水深火熱的生活比起來,
離別的痛苦只是輕微的不幸。
離開這段有害的關係,另尋親切、有同理心,
而且能接受真實自己的朋友,絕對是邁向治癒之路。
從現在開始,重新體驗全新的關係,
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與內在聲音。
學會勇敢的善良,不再委屈:
擺脫「傷痕陰影」,
擁有拒絕犧牲的勇氣,別再對不起自己
本文摘自《學會勇敢的善良,不再委屈》
作者: 李寅洙,李武石 / 譯者: 李靜宜 / 出版社:方言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Ju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