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下顎右後方長了一顆智齒,因被牙肉包覆長不出來,又難清潔,反覆發炎腫痛,由於實在太害怕看牙醫,一直到無法忍耐時,我才到牙科診所,開刀拔了這顆惱人的智齒。
拔牙過程 可視為門診手術!
拔智齒跟小時候拔乳齒的經驗相差甚多,由於我的智齒完全是橫著長(正常的牙齒是直向生長)牙根深深的嵌在下顎骨上,整體結構相當「強壯」,醫生必須開刀劃開牙肉,用小電鋸把智齒割成三半,再拿器具勾住牙齒,把牙齒從牙床上用力「翹」出來,最後縫合。保險業務員告訴我,拔牙過程中有切開、縫合,可視為門診手術,申請理賠,多少補貼術後請假在家休養的損失,結果沒想到,除了手術險順利理賠外,因為我的實支實付型醫療險有理賠門診手術,保險公司按醫療收據給付掛號費跟證書費共 300 元,讓我有「賺到」的感覺。
實支實付醫療險有沒有保障拔牙?
實支實付醫療險只能按醫療收據限額給付,許多保險公司沒有開放副本理賠,加上每一年或每五年必須調整一次保費,且被保險人年滿 75 或 80 歲就會停效,因此被許多人視為「雞肋」,往往為了省錢而不投保,但是隨著健保DRGs(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 上路,手術住院天數縮短,加上醫療科技發展迅速,許多新式手術、醫材必須自費,使得實支實付醫療險的實用性大大提升。
編者:有些保單會視情況給付,並不是每次拔智齒都 100% 理賠!甚至有些保單的除外責任條款,會直接排除任何牙齒相關項目,這些都要看清楚。在買醫療險時,到底需不需要考慮牙齒項目呢?其實牙科相較其他醫療行為費用較小,所以不需要列入優先考量。但如果已經有購買醫療險,去拔智齒的時候,也可以看看能不能申請理賠,像筆者一樣賺到一點小確幸~
本文由《小花平台》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 Pen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