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和心臟、肝臟、腎臟比較起來,
胰臟的知名度小了許多,
很多人對於胰臟的功能都不甚了解,
其實胰臟負責多項任務,
每一樣都非常重要。
胰臟位於後腹腔,長度約18公分,
看起來不甚起眼,
但胰臟可是兼具「內分泌」與「外分泌」的功能喔。
所謂的「內分泌」是將分泌物送進血液裡,
循環全身以發揮作用,
胰臟的內分泌細胞主要可以
製造胰島素(insulin)、升糖素(glucagon)、
體抑素(somatostatin)等,負責調控血糖。
「胰島素」能增加周邊組織
吸收葡萄糖、促進肝臟合成肝醣;
升糖素」能促使肝醣分解,提高血糖。
與胰臟內分泌功能相關的疾病中,
最負盛名的就是糖尿病,血糖濃度過高,
身體各個器官就像泡在糖水裡一般,
會損害神經、血管帶來一連串併發症,
嚴重可能失明、腎臟衰竭。
至於「外分泌」是將分泌物送進消化道裡,
將各種食物分解成小分子以利吸收,
胰臟的外分泌細胞
每天可以製造1,200至1,500毫升的胰液,
消化我們吃進肚子裡的蛋白質、脂肪、澱粉,
裡頭含有多種酶。
分解澱粉:澱粉酶(amylase)
分解脂肪:脂肪酶(lipase )
分解蛋白質:胰蛋白酶(trypsin)、
胰凝乳蛋白酶(chymotrypsin) 、
彈性蛋白酶(elastase)等
當胰臟功能遭到破壞或是胰管阻塞,
食物便無法消化完全,
排出來的糞便會油油的,
有時馬桶的水面上還浮一層油。
食物沒消化,也就無法被吸收,
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持續下降。
痛得要命!
而且真能要命的胰臟炎
胰臟炎是個大家較陌生,
但是痛起來很不得了的疾病。
多數人都曉得喝酒傷肝,
然而喝酒其實也會傷胰臟。
近年來,
酒精已經漸漸成為急性胰臟炎
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的原因還包括膽結石、
三酸甘油酯過高、血鈣過高等。
急性胰臟炎發作時,
患者將感受到持續性劇烈腹痛,
疼痛會延伸到背部,還可能噁心、嘔吐。
躺平的時候疼痛加劇,
所以患者經常縮著身體,
呈現彎腰屈膝的姿勢。
千萬別小看急性胰臟炎,
約有兩成患者會演變成全身性發炎反應,
導致休克、腎臟衰竭、多器官衰竭。
換言之,胰臟炎不只是「痛得要命」,
還可能真的很要命!
胰臟炎發作時,
我們就能在血液中檢測到
胰臟所分泌的酶的濃度異常增高,
例如澱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彈性蛋白酶等。
由於不同的酶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各不相同,
有助於判斷胰臟炎的時間及病程。
為了找出胰臟炎的原因,
醫師可能會安排不同的影像檢查,
例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等。
針對致病原因來治療,
有助於緩解症狀,早日康復。
經常不知不覺、
死亡率很高的胰臟癌
在幾位名人陸續因為胰臟癌離世之後,
這個疾病受到許多關注。
根據統計,
近年來胰臟癌的發生率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提到胰臟癌,
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大概都是「死亡率很高」!
的確,由於早期胰臟癌大多沒有症狀,
患者往往不知不覺,而且胰臟位於後腹腔,
較不容易檢查。
此外,胰臟癌容易擴散轉移,
可能於腹腔內轉移,
也可能隨著血液、淋巴轉移到肺臟、
肝臟、骨頭等遠端器官。
胰臟癌患者可能出現延伸到背部的腹痛,
以及黃疸、體重減輕等症狀。
高達八成的胰臟癌患者在確診時已是晚期,
不適合動手術。
至於有機會開刀的患者,
也有很高的機會於手術後復發。
資料顯示以下因子有可能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包括年紀、抽菸、酒精、加工肉品、
體重過重、胰臟炎、糖尿病、家族史等。
與胰臟癌相關的檢驗工具
包括CA19-9、CEA、彈性蛋白酶等。
檢驗結果異常時,請先不要太緊張,
因為數值異常不見得代表罹癌,
根據一篇針對七萬多位健康受檢者的研究發現,
在所有CA19-9異常升高的受檢者中,
僅有0.9%確實罹患胰臟癌,
可見單純靠CA19-9來檢測胰臟癌並不甚準確。
若發現相關檢查數值出現異常,
醫師會綜合考量視狀況安排內視鏡超音波、
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
以確定診斷。
針對胰臟癌,
目前的治療方式以化學治療和手術治療為主,
早期胰臟癌建議手術切除為優先,
其他的胰臟癌可以考慮先使用化學治療,
再依照腫瘤的反應來決定是否進行手術。
雖然胰臟癌惡名昭彰,
但是若能與醫師好好配合,
按部就班接受治療,
便有機會提升存活率!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Kaedy)
【想看更多,歡迎追蹤我們】
- 照護線上網站:https://www.careonline.com.tw/
- 照護線上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areonlinetw/
- 照護線上LINE官方帳號:https://line.me/R/ti/p/%40careonline
【猜你還想看這些】
- 名中醫掛保證:教你 4 件事,天天幫保養 子宮 ,一個禮拜後氣色真的不一樣!
- 女性「更年期」期間,必須「這樣吃」才能安全度過!(40 - 55 歲的女性朋友必看!
- 9種「超過 40 歲女性每天都要做的小運動」 堅持下去,身體狀態能恢復到 28 歲 !
- 「一根吸管」就可以矯正姿勢、改善你長久的腰痠背痛!
- 自己的關節自己救!內外後,3 個方位判斷你的「膝蓋痛」,病因是什麼?(內附多圖)
- 太可怕了!手麻頸痠、腰酸背痛就醫!竟然是「乳癌晚期」骨轉移,女性一定要注意...
- 用吃的也能防乳癌!?營養師公開日常 2道防乳癌食譜,幾個步驟就能救你一命
- 乳癌患者 年輕化!研究顯示: 用「這個方法」,罹癌 不用跟乳房說掰掰...
- 國人4大癌症: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與大腸癌,政府提供免費「這項檢查」5年存活率可達八、九成...
- 癌細胞愛吃糖!國外研究顯示: 白飯、吐司吃太多,罹患「乳癌」風險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