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在一九七○年代,
沒有人會將指數化投資視為投資的主要勢力。
當時學術研究不斷提出論證,
說明市場是「有效率的」,難以擊敗,
但幾乎所有投資經理人都認為自己知道得比別人更多,
投資人更在這樣的認知中,
企圖從「從業人員」當中,
挑選出最好的基金經理人。
那時,提倡指數化投資的人時常被當成傻瓜攻擊。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新型投資管理公司的崛起
與此同時,一群新型投資管理公司正在崛起,
準備從一系列的變化中得利:
退休基金離開銀行與保險公司,
尋找專門從事投資管理,
且能自我組織起以「擊敗市場」的經理人;
退休基金迅速成長,
因此大量現金流入新管理模式;
客戶對費用不太關心,
他們聲稱:
「你不會因為一位腦科醫生的費用便宜而選擇他,是吧?」
他們也將更高的費用視為「經理人品質更好」
「未來投資績效可能更高」的指標;
評估基金的新服務出現
(這項新服務用來衡量多數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績效),
證明新型投資管理公司的表現通常優於傳統銀行的經理人。
隨著這些新型投資管理公司
不斷提高費用與擴大資產管理規模,
收費標準與收費基礎
(依資產管理規模計算收費)同時提升的情況下,
他們的經營利潤也水漲船高。
其他重要的變化也隨之而來:
大量才華洋溢的年輕專業人才
成為投資經理人;
計算尺被愈來愈強大的電腦所取代;
華爾街公司的研究持續擴大與改善;
佣金成本從每股四○分美元下降至四分美元。
更多的變化很快進入市場,
形成更為寓意深遠的變革。
在美國,
證券交易委員會通過一項規則
(公平揭露規則__Regulation FD__),
要求上市公司在向投資人提供任何有用訊息時,
應須盡力將相同訊息傳達給所有投資人。
彭博終端機(Bloomberg terminal)推出至今,
已經有三十四萬台。
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的人數
從○人增加至十四萬人,另外還有三十萬人正在排隊,
等著參加三個全天的考試。
大型證券公司的各類分析師人數
更增加至每間公司六百人,
他們發布的所有研究都是期望
協助主要投資人做出決定。
時至今日,各國投資人的投資已遍布全球,
非限制於本國。
基於這些變化,每個國家的市場逐漸走向國際化。
此外,房地產證券化、
買賣者眾多且交易量極大的外匯市場、
石油和其他主要大宗商品,
以及巨型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相互結合,
創造出一個受到專業投資人的知情決策所驅動,
而日益占主導地位的超大型市場。
在這六○年內,
專業人士更從五千人增加至超過一百萬人。
最後一項重大變化就在英國與美國,
所有股票交易的百分比已經歷巨大的改變:
市場上的專業人士從九%增加到九九%。
最後這一項變化,特別有影響力。
這代表無論投資人何時買入,
他都只能從其他專業投資人手中去買,
而這些專業投資人還知道所有、或幾乎所有的事情。
賣家也一樣:
他們也只能賣給同樣消息靈通的潛在買家。
因此,在如此狹窄的空間裡,
任何一位投資人該如何讓自己更有能力,
且足以在扣除主動式管理的成本與費用後,
還能勝過專家級的競爭呢?
這項考驗很難。
如果市場年化平均報酬率為六至七%……
不是每年而是長期……
而且主動式經理人必須回收一至二%的費用與成本,
這就表示他們每年的報酬率都要優於一五至三○%。
這是非常困難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十年以上、或更長的時間裡,
美國與英國有超過八○%的主動式經理人,
表現都落後於他們選定要擊敗的市場指數。
這也是在過去二十年裡,
指數化投資與指數型ETF這兩個市場
成長如此迅速的原因。
同樣有影響力的現象,會在其他市場發生嗎?
會很快發生嗎?會在臺灣發生嗎?
沒錯!會的。
為什麼?
臺灣股市不是仍由
非專業的散戶投資人所主導嗎?
他們沒有高品質的研究資料,無法進行深度研究,
也無法根據廣泛的定價對比做出謹慎的決定。
沒錯,目前是這樣。
但這種趨勢就跟老齡化、氣候變化、
或亞洲的崛起等議題一樣無可避免。
愈來愈多外國投資人進入臺灣市場;
臺灣國內的資產管理行業正在成長;
臺灣散戶最終可能會透過基金來進行投資,
而非自己直接投資市場。
唯一真正的問題是,
市場會多快被臺灣與其他國家的專業人士所主導。
專業主導可能在十年至十五年內出現,
而如同我們目前在英國與美國看到的超級主導地位,
可能在二十年內出現。
認真的投資人該怎麼做呢?
現在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指數化投資。
在美國與英國,
要確保你的基金經理人
表現會保持在前四分之一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選擇指數化投資。
就從長期來看,我們可以肯定的是,
在選定任何的十年期當中,
臺灣的指數化投資績效,
可以擊敗多數專業基金與大部分散戶。
我期盼,
各位臺灣的投資人能藉由以下的「理解過程」,
來「決定」進行指數化投資操作:
① 了解指數化投資的表現會優於多數投資人。
② 了解我們所看到的大部分「績效表現數據」
都是為了讓人留下好印象,
精心「被挑選出來」的結果。
③ 了解我們在廣告中看到的「績效表現數據」,
是被賣方(基金公司)選出的
結果,目的是以利他們銷售。
④ 了解過去的「績效表現數據」沒有預測價值
(除非真的表現很差,通常會重複表現差的狀況)。
⑤ 了解何時開始發展指數化投資。
⑥ 了解重要訊息是長期性的,
關注短期的數據會有被誤導的危險,
因為短期數據只是來自極為複雜、
連續過程中的極小樣本,
只有大(即長期)樣本,才能傳遞有用的訊息。
⑦ 了解雖然投資市場上每天都有極大量的交易量,
讓大部分投資人以為投資等同於短期交易行為,
不過,儘管這些投資人的具體投資內容不斷在改變,
但實際上他們一直持續待在市場當中,
所以這些人就算經過半世紀、或更長的時間,
他們依然是非常長期的「長期投資人」,
他們應該要以長期投資人的角度進行思考與行動。
一旦他們開始以長期的眼光看待投資,
他們就會選擇進行指數化投資操作,
這樣一來,
就可享有降低成本與廣泛分散風險兩大好處,
同時也能感到心安,空出時間與精力,
為他們實際的投資目標與投資政策,
做出更明智的長期戰略決策,
這能使每位投資人實現自己獨一無二的具體目標。
所以,還在等什麼?
透過指數化投資,
投資人就能真正掌握自己的投資,
也能更專注在最重要的決策上:
確立實際的長期投資目標,
為長期投資目標制定合理的投資政策與策略,
來實現長期目標,並在市場表現很好與很糟時,
依然忠於目標。
這其實很難辦到,
因為投資人很常在市場下跌時,
感到不安,進而懷疑起自己的長期計畫。
儘管如此,有個未來的長期目標,
對現階段來說還是相當重要的,
因此投資人在制定投資政策時,
應該考慮到是否符合自己的風險承受度,
也就是投資人應該制定一個即使市場下跌時,
依然有信心堅持下去的投資政策。
當市場產生短期價格波動時,
未制定長期計畫的投資人
很容易會因價格的波動而感到擔心,
但以長期角度進行投資,
選擇指數化投資的聰明投資人,
就可以不需要因為短期的價格波動而擔心。
因為長期投資人了解,即使市場短期會有波動,
只要堅持長期計畫,就能帶來好的投資成果。
也就是說,透過指數化投資,
加上長期計畫、保持耐心,以及長期堅持,
就可以創造出優異的投資成果。
而且指數化投資在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情況下,
可以讓投資人更容易以長期角度思考,
也更容易與長期行動保持一致。
更多資訊>>
本文及內文圖摘自:
《指數革命:巴菲特認證!未來真正能獲利的最佳投資法》
出版社:方言文化
作者: 查爾斯.艾利斯
譯者: 劉奕吟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BELL )
更多指數型投資概念,好文推薦你>>
- 存錢一輩子也只有 800 萬!靠「這 1 方法」,幫你增加 3 千萬!原來富人早就知道...
- 透過ETF買進全世界! 全球知名的4檔ETF介紹:VT、VTI、BND、BNDX!
- 一張圖 看懂 ENT、ETF等 4大類指數型商品!各別特性、風險、操作方法全都列,交易前請詳閱...
- 美股大漲、大跌 都看它!一張圖搞懂 世界前 3大經濟體股市指數,數字告訴你:市場優劣、進場時機...
- 這檔「主題型 ETF」超越標普 500 ! 在貿易戰紛擾下..強勢繳出 25.87% 驚人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