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小兒科權威醫師葉勝雄
驚傳因罹癌過世,享年 42 歲。
事實上,大腸癌長年高居國內十大癌症第一名,
早期症狀不明顯,醫師提醒,
若吃了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
致癌物第一個攻擊的就是胃及腸道黏膜!
國內小兒科權威醫師葉勝雄之外,
不少名人如豬哥亮、李國修、賀一航
也都因大腸癌辭世,
本文將介紹腸道排毒、
遠離大腸癌的方法如下,
提醒民眾注意。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此文原刊登日期:2013年8月1日
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
2013 年 7 月 2 日因大腸癌過世,
讓許多人感到惋惜不已,
在「最後謝幕李國修傳奇」追思會上,
更是讓他的親友、戲迷們,淚灑會場,
含淚送走這位舞台大師。
談起李國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陳自諒不捨地說,
多年前,李國修在某家醫院做大腸鏡檢查時,
發現大腸裡長了瘜肉,
但當時醫師沒告訴他,
瘜肉有可能轉變為大腸癌,
有瘜肉的人,必須定期追蹤。
之後,李國修再也沒有做過大腸鏡檢查。
直到 3 年前,李國修身體不適,
到醫院檢查,再次做大腸鏡檢查時,
竟已是第 3 期大腸癌。
當時李國修在北部的醫院,
做完大腸癌手術後,就和他的妻子王月,
南下找陳自諒了。
勇敢面對
卻還是擋不住癌細胞轉移
陳自諒看到李國修時,他的癌細胞還沒轉移,
接手為李國修進行化療。
「他是一個很樂觀的人,」陳自諒記得,
李國修在化療後的 1、2 天,會吐、人也不舒服,
但他吐完,馬上就去運動,
後來他養成了爬山的習慣,
熱愛生命的他,「很積極的接受治療,」
當時的治療效果相當的好。
但 1 年後,癌症復發了,還轉移到肝臟。
李國修還是不放棄,
他在開刀後,繼續接受化療,
不幸地,半年後又復發,
大腸癌僅有的兩種標靶藥物,也起不了作用了。
這時,陳自諒能用的武器,也用盡了。
今年 7 月,李國修告別這個世界,
到另一個世界繼續寫劇本、表演了。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
李國修在離開人世前,還不忘跟陳自諒說,
「跟大家說,
一定要做大腸鏡檢查!」
因為初期大腸癌經過治療,
存活率高達 9 成。
因此,大腸鏡檢查十分重要,
飲食也和健康習習相關。
但是我們平常吃的食物,
已經有很多是「不健康」的食物了,
再加上不時傳出黑心食品,
很多人都擔心,吃進一堆毒素,
這些毒素又累積在腸道,
很可能產生各種病變,甚至罹患大腸癌。
到底要怎麼吃?
有沒有什麼「排毒」方法,
可以保持腸道的健康?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分析,
我們在進食後,食物會經由胃、腸,消化吸收,
不能吸收的就經由排泄排出體外,
「但若吃了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
這些致癌物第一個攻擊的就是胃及腸道黏膜。」
這也就是為什麼,胃癌和腸癌的患者這麼多。
Caution 1:
高溫燒烤後的肉類含多樣致癌物
王輝明認為,動物性飲食就含有大量的致癌毒素,
尤其是經過高溫燒烤的肉類,
會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物、異環銨等致癌物,
吃多了很容易罹患癌症。
以 1 公斤燒烤牛排來說,
產生的致癌物含量,相當於 600 根香菸;
吃1隻燒烤雞腿的致癌物含量,
就如同一口氣吸了 80 根香菸,可怕吧!
吃1隻燒烤雞腿的致癌物含量,
就如同一口氣吸了80根香菸
還有,經過加工的肉品,
像是添加硝酸鹽的香腸、臘肉、火腿等,
這些食物下肚,進入腸道,碰到腸道菌後,
會產生氫─亞硝基化合物,
成為超強的致癌物。
這些肉品最好不要吃,
如果真的要吃,千萬不要多!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蔣鋒帆
也忍不住大嘆:「台灣人太愛吃肉了!」
他說,素食主義者認為,動物在飼養的過程中,
會注射荷爾蒙、抗生素等藥物。
如果是可以代謝,這些動物會自行代謝,
假使動物代謝不掉的,人吃了這些肉品後,
這些殘留的藥物或毒素,就會累積到人的體內。
自己不是素食者,但蔣鋒帆認為,
這個理論是有道理的,
「吃太多肉確實有礙健康。」
吃進這些肉類時,
要同時吃進更多的青菜、水果,
以補充更多的纖維質、維生素C、抗氧化物等,
幫助毒素排出。
還有,愛吃肉的人最好避免便秘發生,
以免毒素在腸道停留過久。
Caution 2:
腸道菌叢被破壞
吃太多動物性飲食時,會造成腸道菌叢失衡,
使腸道原生益菌消失殆盡,
腐敗菌會不斷增加,也就會開始生病。
王輝明解釋,腸道有超過 500 種原生益菌,
它們會分泌酵素清除細胞、化學性廢物、
膽汁、病毒和細菌性毒素等廢物,
「可以說是人體的清道夫。」
因此,平時可以補充一些益菌,
像是優酪乳、啤酒酵素、泡菜等,
可以增加腸道的益菌,促進腸道健康。
不過,王輝明說:「吃菌不如養菌。」
因為外來的益菌,只能在腸道存活 3~5 天,
如果沒有給這些益菌,好的生存環境或營養時,
很快就會被代謝掉。
他建議,可以攝取一些寡醣和膳食纖維,
來繁殖好菌。以寡醣來說,它是益菌的「食物」,
有研究發現,服用寡醣後,
益菌約在 48 小時內,可增加 10 至 100 倍。
很多人都認為,
纖維質可以在腸道形成保護膜,
預防大腸癌,
但蔣鋒帆看到美國新的一篇大規模研究報告發現,
光是纖維質是不夠,
而是應該攝取花椰菜、高麗菜等綠色蔬果,
因為在綠色蔬果中,含有「AhR」的成份,
可以保護腸道,「AhR就像警察一樣,
可以辨識毒素,殲滅這些壞份子。」
Caution 3:
腸道纖維、水分不足,宿便一堆
「腸道要健康,排泄能力就要好。」
國泰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洪至聖說,
如果排便順暢,不要將糞便積在腸道中,
就不易長瘜肉。他建議,
民眾平時應多吃高纖食物,
因為這些菜渣、水果、纖維
可讓糞便結塊或成條,
糞便在成形後,較易排出。
洪至聖指出,民眾可以養成固定排便的習慣,
只要養成習慣,生理時鐘到了,就會排便,
「有便意時就要排便,不要忍。」
但排便的時間因人而異,
不一定要每天 1 次,1周至少 2 至 3 次即可。
洪至聖說,排便要順暢,
還要攝取足夠水份才行。
因為大腸會吸收水份,
水份不夠時,糞便會變成硬塊,不易排出。
他建議,成人每天最好喝 2,000C.C. 的水,
早上起來時,可先喝杯溫開水,促進腸胃蠕動。
運動也相當重要,像是走路、跑步、騎腳踏車等,
都可以增加腹壓,促進腸子蠕動,有助排便。
而且運動時會流汗,
身體的毒素除了靠糞便排出外,
還可靠肝代謝,及流汗排出。
但你可能沒想到,
一個環境對一個人的健康影響有多大?
蔣鋒帆說,根據國外去年的一項實驗發現,
研究人員將一隻健康的老鼠,
放到一群有大腸發炎、大腸癌的老鼠中,
結果原來健康的老鼠,
腸道細菌竟也改變了,變得不健康。
從這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
如果我們可以跟一群快樂、
健康的人在一起,
身體應該也會較健康。
所以除了聰明的選擇食物外,
最好還能從「心」做起,
和周圍的人共同營造一個愉快、健康的環境,
疾病自然就遠離了。
發現瘜肉,及早切除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陳自諒
和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顧問醫師張簡俊榮都認為,
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篩檢。
因為大腸瘜肉和大腸癌有密切的關係,
「大腸瘜肉要變成大腸癌,
約要 7、8 年的時間。」
張簡俊榮說,只要透過定期的大腸鏡檢查,
發現瘜肉時,及早將它切除,
就可預防演變為大腸癌。
延伸閱讀
(原標題:李國修老師大腸癌逝的啟示:這種肉少碰,很致癌)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LULU)
(圖/屏風表演班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