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黃惠姍
市面上的油品種類百百種,
想要吃得安心健康沒煩惱,網路流傳一則:
「植物油比動物油健康」的說法。
但是植物油真的對人體好處多多,
而豬油、牛油等動物油真的十惡不赦,
對人體只有好處、沒壞處嗎?
在家煮菜應該用什麼油比較好呢?
讓營養師為大家詳解答。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植物油、動物油,到底哪種油比較好呢?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表示,
動物油、植物油哪種油比較優,
可從烹調方式與食用2個層面分析。
以高溫烹調角度而言,動物油優於植物油,
但若以食用而言,
植物油的好處多過於動物油。
動物油適合高溫油炸
植物油適合涼拌、水炒、中火炒
由於植物油、動物油
每一種油耐受的溫度(發煙點)不一樣,
適合的烹飪方式有所不同。
發煙點(smoke point)指的是
油品加熱後開始冒煙的最低溫度,
任何油類只要達到冒煙點以上,
就會開始產生質變,產生自由基,
甚至致癌物質。
若烹飪方式多以油煎、大火快炒、
油炸等需要高溫烹煮的料理方式為主,
則發煙點高、高溫時較穩定、
不容易因為油質氧化
產生有害物質的動物油較為適合,
但飽和油在體內會轉化成膽固醇,
導致血脂過高、引發心血管病變,
所以飽和油雖穩定,卻不符合健康原則。
營養師鄭欣宜指出,
雖然不飽和脂肪酸有益健康,
但植物油因為發煙點較低,
高溫烹調油質較不穩定,
反而容易氧化產生有害物質。
建議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品
可用於涼拌或熟食拌油;
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適合水炒、中火炒。
植物油、動物油大不同
營養功效解析
一般來說植物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
一般室溫下呈現液狀,
可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2種,
動物性屬於脂飽和脂肪酸油品,
在一般室溫下多呈現固體狀。
1.飽和脂肪酸(動物油)
在室溫下呈現固體狀,
包括豬油、牛油、雞油等動物油;
植物油當中的椰子油、棕梠油
也屬於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會增加體內膽固除合成,
多餘的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
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又分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人體無法自行製造這2種脂肪酸,
必須由食物中攝取,能降低膽固醇、
調整血小板凝集和血管收縮。
大多數的植物油,如玉米油、大豆沙拉油、
葵花油含有較多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3.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存在於堅果、核桃種子類,
可降低總膽固醇及壞的膽固醇(LDL),
常見的油品有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
油麻菜籽等。
油品發煙點不同
烹調方式有學問
建議烹調用油選擇植物油,
可更換不同種類油脂,
不要長期使用同一種產品,
以攝取不同種類脂肪酸,
以下列出各種油脂的發煙點及適合烹煮方式。
每日油脂上限50克 動物油脂勿超過16克
營養師鄭欣宜提醒,
每日油脂攝取量建議不超過熱量的30%,
飽和脂肪酸勿超過一天熱量的10%,
如一天熱量1500卡,
一天油脂攝取量勿超過50克(450卡);
飽和脂肪酸(動物油)勿超過16克(150卡)。
【營養師小叮嚀】:
提醒民眾購買油品時,
避免購買散裝或來路不明的油品,
建議購買不透光玻璃瓶包裝,
存放在陰暗、避免陽光照射處,
確保油脂品質。
炒菜時使用抽油煙機排煙,
烹調方式以蒸滷烤為主,
減少高溫油炸及使用回鍋油,
盡量選擇不沾鍋或用食物本身的油脂下去烹調,
較為健康。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usan)
一堂課,打通「日語」任督二脈!
跨出第一步,真的很簡單!
「學日語,我真的 做得到嗎?」
是真的!老師對了、方法對了,你絕對可以!
一堂課,開啟你的語言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