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因為擔心武漢病毒的蔓延,
所以對於居家清潔消毒特別重視,
所以除了口罩大賣之外,
連帶酒精也變成搶手的商品。
的確,一些環境消毒用品對於殺死病毒是有幫助的,
正確的使用它們有助於預防傳染。
因為韋恩也從事過居家清潔用品行業,
所以想要分享這些清潔用品的正確使用方法,
以免大家用錯方法,不但沒有效果,可能還有害。
而且除了酒精之外,
可以做為消毒用的化學品還有很多,
大家不用急著去狂買酒精。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酒精:
最容易取得、也最適合一般民眾使用的是酒精。
酒精一般指的是乙醇,
最常買得到的是藥房賣的 95% 藥用酒精,
或是台灣菸酒公司賣的 95% 食用酒精,
台灣因為稅法的關係,
另外還有一種粉紅色的變性酒精,
那是加入了變性劑讓它不適合飲用,
但是一樣可以做消毒用途。
市面上另外也買得到 75% 的酒精,可以直接用。
而 99% 的無水酒精就很罕見,
而且很貴也因為過於易燃所以不太安全,
不推薦使用。
酒精適合殺病毒的濃度在 60%-80%,
所以一般的目標都會稀釋到 70% 或是 75% 來使用,
只是一般我們買到的是 95% 酒精,
那到底該怎麼處理?
韋恩教大家一個簡單的稀釋法,
那就是記得 3 加 1 的稀釋法:
用 3 杯的 95% 酒精加上 1 杯的水,
均勻混合後,
那就是大約 70%-75% 的適當濃度了。
注意事項:
1. 酒精消毒需要接觸 10 分鐘以上,
才能發揮效果,所以不要急著把它擦掉。
2. 酒精在高濃度之下,都算是易燃物,
所以一定要避免接近高溫的地方存放使用。
3. 這樣的高濃度酒精千萬不能喝,
也要避免小朋友誤喝。
此外也要避免在密閉空間使用,以避免刺激性。
4. 酒精會造成塑膠或橡膠變硬變質,
所以也要特別注意。
5. 酒精接觸皮膚或是像乾洗手使用時,
某些人會因為皮膚油脂被溶解所以造成皮膚乾裂,
所以要注意保濕。
異丙醇
除了乙醇之外,
另外也有一些醇類可以做為消毒清潔用,
像是異丙醇 (Isopropyl alcohol),
它有較不刺激的優點,
但是在殺菌上比乙醇於某些方面稍弱些,
文獻說對於殺病毒上還是有功能,
所以可以作為替代使用。
適當的使用濃度與酒精一樣,也是 70%-75%,
所以現在很多強調保濕、不咬手的乾洗手,
其實用的就是異丙醇。
操作時,比照酒精避免燃燒與在密閉空間使用。
氯系漂白水
另外很適合用於消毒的化學品
首推(氯系)漂白水,
就是衣物用的強調潔白的漂白水,
便宜又容易取得。
它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具有強氧化性,
可以做到消毒殺菌殺病毒,
也是醫療單位日常就在使用的化學消毒劑,
效果備受肯定。
所以大家不必搶買酒精,我看貨架上漂白水還很多,
大家不妨買來使用,
尤其是大面積的環境消毒,
氯系漂白水便宜又好用。
氯系漂白水的有效濃度,
對於家居環境清潔來說,大約為 500ppm。
對很多人可能很傷腦筋不知該怎麼達到這個濃度,
韋恩介紹很簡單的稀釋法,
就是將市售漂白水(濃度 5%-6%)稀釋 100 倍,
實際的做法是取濃度 5%-6% 的漂白水 100ml
(1個養樂多瓶,或是半個馬克杯),
然後稀釋到 10 公升裝的水桶裡就可以。
只是市面上的漂白水除了高樂氏原味,
其他幾乎都沒有標示濃度,
所以除了高樂氏我覺得比較靠得住外,
其他我不敢說就可以這樣稀釋了,
或是大家可以參考各產品說明上的建議用法,
只是這濃度還是不得而知了。
漂白水注意事項:
1. 漂白水使用後雖然有味道,
但是不要急著把它擦掉,
至少讓它接觸 10-30 分鐘以上,
才能發揮足夠效果。
2. 漂白水對皮膚或黏膜有刺激性,
所以操作時一定要戴手套等防護措施,
以及注意通風。
3. 漂白水會造成褪色,所以注意使用的對象。
4. 漂白水會腐蝕金屬,
也會損壞一些塑膠,請特別注意。
5. 未經稀釋的漂白水在太陽光下會釋出有毒氣體,
所以應放置於陰涼的地方。
6. 使用漂白水時,
千萬不要自行混合酸性清潔劑或其他鹽酸等成分,
否則容易產生有毒的氯氣。
7. 由於次氯酸鈉會隨着時間漸漸分解,
因此盡量挑選買生產日期較近的漂白水,
也不要放太久。而稀釋的漂白水,
也會隨時間分解,
所以最好在 24 小時內用完。
以確保消毒的效果。
氧系漂白水
市售漂白水還有另外一種,屬於氧系的漂白水,
也就是市售宣稱彩色衣物也可以用的漂白水。
其主要成分是過氧化氫,也就是雙氧水,
也是一種好的替代氯系漂白水的消毒劑。
因為它分解後就變成水跟氧,比較沒有殘留物的顧慮,
所以我自己用的是比較安心,
至少不用擔心孩子們消毒後的東西抓來抓去的。
只是很苦惱的是,市售氧系漂白水我也找不到有標示濃度的,
所以也只能參考各產品標示使用,
只是效果我就沒那麼心安了。
總之,在現在防疫如火如荼的現在,
大家也不需要恐慌,酒精也犯不著搶購。
只要知道這些要領,
選擇合適的消毒劑做好環境清潔,
個人多洗手注重防護,
相信一定可以做好減少感染源的接觸。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 / LULU)
(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