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知名 Youtuber 理科太太
靠著各式有趣冷知識及招牌「面癱」一號表情爆紅,
短短一年多時間累積一百萬 Youtube 訂閱。
昨日,理科太太突發表「冬眠宣言」,
表示老公罹患憂鬱症多年,
今年已反覆發作六次,
自己也為照顧老公而病倒,需定期服藥,
因此要向觀眾「請假」一段時間,好好養病......
理科太太說,
這個社會要求所有人不能展現脆弱,
不能哭,不能替別人帶來麻煩...
但脆弱不是無能,
憂鬱症就跟受傷生病一樣,
並不可恥。
接受、面對人生的困境是我們共同的課題,
但在此之前,也許我們該試著真正認識
「憂鬱」這個疾病。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憂鬱憂鬱,
大家都在談論憂鬱。
到底什麼是憂鬱呢?
光就字面上的意思來說:
憂鬱就是心情不好。
那麼,據理類推,
憂鬱症就是已經達到病態程度的「心情不好」。
這樣的說法是沒有錯的,
可惜,那只是理論上的定義而已,
在實際上,
我們很難拿這種定義
來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憂鬱。
被丈夫家暴,兒子生病
女兒因車禍過世
她卻從來不覺得「心情不好」
舉個例子來說:
一位老婦人,今年七十六歲,
她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
先生在十年前過世了。
她來求診的原因是:
全身痠痛,睡不著覺,胸口很悶。
當我問她:妳為什麼全身痠痛?
她的回答是:「因為上個月擔柴閃到腰。」
問題就來了,
她為什麼在這把年紀還得去擔柴?
此中顯然另有隱情。
當我進一步了解,
就發現了一個很坎坷的身世。
老婦人的先生是個酒鬼,長年不工作,
都由她來負擔家計。
她先生喝醉酒,就會動手打她。
她為了維持家庭的表面和諧,只好忍氣吞聲。
後來她先生罹患肝硬化時,
她還得家裡、工廠、醫院三頭跑,
一直到先生過世。
但是老天爺似乎一點也不眷顧她。
她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卻罹患思覺失調症,
有明顯的幻聽與妄想,
一個人關在房間裡面,喃喃自語,
成天擔心有外星人要害他;
老三也有思覺失調症,雖然症狀較輕,
卻是悶著不說話,也不理人,
只會躲在廁所裡面自言自語。
老二身強體壯,沒有任何疾病,
但是卻好勇鬥狠,國中輟學後就參加幫派,
整天在外面砍砍殺殺。
唯一的女兒比較貼心,沒出嫁,長期陪著她,
卻在半年前被卡車撞死了。
從女兒車禍那天開始,
老婦人就睡不著覺,
整天覺得胸悶、心悸,渾身無力。
讀者讀到這裡,應該會認為:
這位老婦人一生如此坎坷,
如今會出現憂鬱的症狀,是可想而知的。
但事實上:當我問到她:
「會不會憂鬱?」、「心情會不會不好?」時,
她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原因很簡單──
因為這位老婦人終其一生,
不知道什麼叫做「憂鬱」,
也不知道什麼叫做「心情」。
所以,明明她已經夠難過了,
她卻不知道自己心情不好。
所以對於別人的詢問,
她都很「誠實」的否認自己心情低落。
其實,老婦人的憂鬱症狀是非常明顯的。
只是妳沒有辦法透過字面上的定義「心情不好」
來判斷她的憂鬱程度。
通常,社經地位比較低的「苦命人」,
往往「苦」到連「自己在吃苦」也不能理解。
她被男友拋棄無數次
痛苦的卻是她的朋友
倘若從另外一個極端來講,
情形就會恰好相反。
我舉另外一個例子:
一位年輕女孩,她已經被男友拋棄過很多次。
而且,對象都是同一個人。
對方長的也不怎麼樣,
就是一張甜言蜜語的嘴,很會說話,
當患者嘗試離開他時,他就會努力說服她,
賭咒、發誓、送禮物,用盡各種方式討她歡心。
等她心軟之後,過了一段時間,
男孩就故態復萌,開始在外面亂來,花天酒地。
女孩子不知道為這男孩流過多少眼淚
也不知道下過多少次決心要離開他。
而這位女孩的幾個好朋友,
也為此恨死了這男人,但糟糕的是:
每次男孩回頭時,女孩就會原諒他。
後來,她的一位好朋友快要受不了了,
自己來求診,才疑惑地說:
「我們這些好友那麼關心她,
跟著她一起難過,一起生氣,想保護住她。
但我們不懂,為什麼她都那麼輕易原諒那個男人?
而且還會反過頭來為那男人說好話。
到頭來,反而好像是我們這些朋友都很凶惡似的。」
當下,我很直截了當地反問她:
「妳只是她的朋友,被拋棄的是她,不是妳,
為什麼當事人不生氣,
反而是妳在生氣?」
這位「好心的女孩」就說:
「看她那麼難過,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我們自然不忍心,想幫她忙囉。」
情緒是可以偽裝的
問題就發生在這裡──
故事的女主角似乎很難過,
每次都哭得西哩花啦,
但是──她真的憂鬱嗎?恐怕不盡然。
在這個例子裡,根據我後來的追蹤,
女主角確實心情不佳,但是她希望獲得朋友的關心,
所以表現的程度上就加倍了許多。
換言之,她的悲傷有某部分是演出來的──
但是她卻不自知。
這道理也許容易明白,
但是讀者設身處地去想,就會明白──
你如果跟同事有糾紛,事情鬧開來了,
你一定會為自己辯護,說對方如何的壞,
你又是如何的無辜、多麼的難過,
以嘗試搏取大家的支持。
那女孩子也是如此,當男友對她不好時,
她就努力指責對方,並用盡各種言詞來批評對方,
並換取別人對她的同情。
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但結果就是:
情緒在某個程度下,
也是可以裝出來的。
即使當事人自己不知道。
透過這兩個例子。讀者應該會有個認識:
真正吃苦的人,
未必知道自己在吃苦;
看起來很悲傷的人,
也未必是真的那麼難過。
所以,如何真正了解憂鬱,發掘憂鬱,
可是一門大學問呢!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 / LU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