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非洲豬瘟,
相信讀者們一定不陌生。
這個從前年底(2018)受各大新聞媒體
關注的疾病,到底有多嚴重?
人類既然不會感染非洲豬瘟,
那又有什麼好擔心的?
本文將帶讀者從非洲豬瘟開始說起,
並深入了解當代社會在面對瘟疫狂襲時,
是如何利用層層關卡來限制疾病傳播的。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疾病放大鏡-關於非洲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是一種由雙股DNA病毒
引起的豬隻傳染性疾病,
症狀特徵是發高燒(超過41℃)、
皮膚呈現紫斑點及全身內臟出血
(如淋巴結,腎臟和腸粘膜等)。
然而,其他動物及人體細胞
並未含有非洲豬瘟病毒
感染所需的受體(receptor),
因此並不會引發其他動物或人類的疾病。
這類病毒共有23個基因型(genotype),
主要流行的是第一型和第二型,
若感染家豬,第一型致死率僅約10%,
第二型致死率很高可達100%。
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豬隻後,
會在宿主體內大量繁殖,
再形成家豬與家豬間的接觸傳染
(如食物、血液、口鼻分泌物及排泄物等),
主要的感染標的
是巨噬細胞(macrophage)
和單核細胞(monocyte),
因為這兩種細胞本身即為
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故豬隻一旦受到感染,
則牠們的免疫系統便無法發揮功能。
如此攸關豬隻生死的病毒,
是如何散播出去的?
非洲豬瘟病毒藉由直接接觸來感染豬隻,
主要的保毒宿主是家豬或野豬,
但亦可經由軟蜱(soft tick)作為媒介傳播,
傳染到家豬可能是偶然或長期接觸的結果。
而傳播的循環模式,
主要可分成森林、軟蜱-家豬、
家豬-家豬及野豬-棲地四種循環(圖一)。
圖一:非洲豬瘟流行循環圖和主要傳播媒介。
(1)森林循環:疣豬(Phacochoerus africanuus)、叢林豬(Potamochoerus larvatus)和軟蜱(Ornithodoros spp.);(2)軟蜱-家豬(Sus scrofa domesticu)循環;
(3)家豬-家豬循環:家豬及來自家豬的製品(豬肉、豬血、豬脂肪、豬油、豬骨髓及豬皮);
(4)野豬-棲地循環:野豬(Sus scrofa)、來自野豬的產品、屍體及棲地。
多了個非洲可不得了?
豬瘟不就是豬瘟?
非洲豬瘟與豬瘟(Classical swine fever或Hog cholera)
的感染宿主雖同為家豬及野豬,
但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病毒。
包括臺灣在內,豬瘟在很多國家都存在,
目前臺灣採用疫苗來預防,控制情形相當良好。
雖說兩者症狀非常類似,
但罹患非洲豬瘟的豬隻會出現明顯血痢、
脾臟鬱血腫大及腎臟點狀出血(類似火雞蛋)等症狀。
從下頁的表格可知,兩種病毒從病原體本身、
潛伏期、症狀到對環境的耐受性都相當不一樣,
應對的策略也不同。
不思議航線:
病毒是怎麼飄洋過海?
作為全球豬隻的當代噩夢,
非洲豬瘟病毒究竟從何而來?
據筆者了解,該病毒在1907年
最早於非洲野豬身上發現,
1921年首先在肯亞發現感染家豬。
這種疾病原本僅在非洲傳播,
直至1957年,
透過飛機廚餘才傳到歐洲的葡萄牙,
並於1960年代傳播到西班牙,
甚至在1971~1978年再傳播到多明尼加、
古巴及巴西等中南美洲國家,
而1980年代也在荷蘭、法國
和比利時等西歐國家爆發零星的疫情。
隨著西歐的淪陷,
該病毒在2007年傳播至東歐,
包括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及俄羅斯等國,
當時俄羅斯已撲殺了數百萬頭豬,
但截至去(2019年)為止,
病毒仍尚未被撲滅。
統計結果顯示,
在非洲及歐洲傳播速度大約每年100公里,
目前歐洲至少有17國在傳播,
在非洲則約有20多國仍在傳播。
前年8月,
中國首例非洲豬瘟確診,
截至目前為止,
各省、市及自治區已全部淪為疫區,
傳播速度較歐洲、非洲國家為快,
研判可能是因為中國養豬採一條龍模式
(飼養、屠宰及加工連貫經營)。
一直到去(2019)年,
非洲豬瘟已傳播到越南、菲律賓等
東南亞國家及東北亞的朝鮮、韓國,
臺灣亦曾分別在2018~2019年期間
在外島金門、馬祖,發現過多起漂流死豬
並確定非洲豬瘟感染陽性的案例,
但臺灣與日本仍是
目前東亞兩個尚未受到非洲豬瘟入侵的國家。
有效疫苗仍待研發,
非洲豬瘟到底難在哪裡?
面對鄰國淪陷的窘境,
防患未然可謂必須,但⋯⋯該怎麼做?
一般豬瘟姑且能透過疫苗控制,
然而,
非洲豬瘟目前並無疫苗可供預防,
亦無有效治療藥物;為避免疫情擴大,
豬隻一旦受到非洲豬瘟病毒感染,
處理方法僅有全面撲殺一途。
這樣的情況讓人不禁想問,
難道人們真的對此束手無策了嗎?
雖然國際上已有許多研究機構
進行相關的疫苗開發,
包括減毒(attenuated)、
重組次單位(recombinant subunit)
和DNA疫苗等,
但迄今仍無有效的產品上市。
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非洲豬瘟病毒基因型很多,
可能是混合族群(mixed population),
不同分離株抗原所誘發的抗體,
常無交叉保護(cross-protection)〔註一〕的作用。
再來,由於中和抗原表位(neutralization antigenic epitope)〔註二〕
是p30、p54和p72三種病毒蛋白,
除相對應產生的中和抗體無法殺死病毒外,
目前那些可以誘發產生廣效
且有交叉保護作用的中和抗體仍不清楚,
病毒和宿主如何調節產生免疫反應也有待研究。
病毒非戰無不勝,
他國仍有防疫成功經驗
聽起來,這種疾病的難纏程度令人畏懼;
如果攻不得,總能防守吧?
事實上,過去確實有國家防疫成功的案例:
巴西
在1978年5月13日,
里約熱內盧一間養豬場
首先出現大規模的豬隻死亡,
確認是非洲豬瘟病毒引起,
經調查證實導因於
農場主人收集機場的廚餘養豬。
疫情一傳出,
政府立刻制訂全國根治計畫,
分為攻堅(1980~1984年)、
鞏固(1984~1986年)
及維護(1987年)三個階段。
根據豬隻飼養分布特點、
豬隻及其製品流動方向、
養豬相關產業密度和傳播的風險程度,
進行先後次序的根除。
除了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外,
也進行分區處理,全面撲殺疫區的豬隻,
監控風險區內豬隻的行動與健康狀況。
透過這樣的方式,
疫情很快就得到控制,
不到7年即防疫成功,
巴西也在1984年12月5日
獲得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OIE)
根除非洲豬瘟的國際認證。
西班牙
在1960年傳出疫情後,
西班牙即無法出口豬肉製品,
這對該國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因此,西班牙政府決定採取
一些措施來控制疫情。
首先,他們禁止風險區內的豬隻自由移動,
並撲殺焚化感染區內的所有豬隻。
接著,政府下令徹底清洗和消毒
受污染的交通工具、建築物和物品,
也停止動物展覽、牲畜市場
或一切會使動物發生接觸的活動。
除此之外,當時也禁止以廚餘餵養豬隻,
亦進行動物衛生教育和人員培訓,
以提高民眾對動物衛生活動的認識。
歷經疫情管制作業後,
西班牙在1985年頒布非洲豬瘟根除計畫,
成立「流動獸醫臨床團隊」網路,
由豬農、獸醫師及政府合作
建立了一套控管機制,獸醫師組成的團隊
到各養豬場調查疫情,並監控衛生環境,
政府則提供貸款補助養豬業者購置清潔設備,
改善飼養環境。歷經35年的努力,
終於在1995年獲得OIE認證,從非洲豬瘟疫區除名。
〔註一〕在病毒長相相似的情況下,疫苗仍具保護作用,只是效力沒那麼高。
〔註二〕抗原表位,指的是抗原表面上決定抗原特異性的化學基團,而中和抗原表位會結合特定抗原,並吸引免疫細胞來將其殺死。
相關延伸閱讀:
- 22年努力才擺脫口蹄疫,台灣絕不能有非洲豬瘟....全民遵守 5大原則,一起守護台灣豬!
- 非洲豬瘟病毒有多強?竟可在冷凍豬肉躲 3年!台灣一旦爆發 損失至少 2千億...經濟差請別怪政府!
- 武漢肺炎還沒平息,金門又現「非洲豬瘟」屍體... 全民防疫別鬆懈,台灣恐再成淪陷疫區!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Murph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