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黃筱雯
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長葉欣誠昨天在
「『明日之吼:氣候變遷下的臺灣生機』論壇」提到
台灣其實是排碳大國,
小小島嶼的人均排碳量竟比日本、中國高,
而且超過世界人均排碳量 1 倍。
台灣有 7 成電力來自火力發電廠,
不但大量排放溫室氣體,
也讓台灣飽受空汙之苦,
該如何制訂減碳的相關措施及
發展低碳經濟將是未來重要課題。
繼續看下去...
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與北區環境教育中心昨天舉辦
「『明日之吼:氣候變遷下的臺灣生機』論壇」,
邀請和碩科技董事長董子賢、
國際知名藝術家黃瑞芳、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黃正忠跟師大環教所長葉欣誠,
共同探討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與因應之道。
葉欣誠會中說,
去年 12 月通過的巴黎協定,
希望可以守住攝氏 2 度的升溫門檻,
研究也指出如果各國什麼都不做,
21 年後有 33%的機率;
28 年後有 50%、
33 年後有 66%的機率
達到升溫 2 度。
巴黎協定是在去年 12 月 12 日通過的協議,
將取代 京都議定書 ,
成為全球共同對抗地球暖化的協議書。
截至 10 月 5 日,已有 57 國加入,
佔溫室氣體總排放量 57%,
已達通過門檻(55%),
將於今年 11 月 4 日正式生效。
據蘋果報導,
葉欣誠表示台灣為排碳大國,
年總排碳量高達 2.5 億公噸、
人均年排碳量 10.8 公噸,
較全球平均每人 4.52 噸高出一倍,
在全球排名高居第 20 名,
比中國每人年均 6.6 噸、日本 9.7 噸還高,
在減碳上一定要有所作為。
根據蘋果報導,
台灣在減碳上面臨最大挑戰是
超過 99%的工業或
日常生活的初級能源,
是靠化石能源,且台灣供電有 7 成來自火力發電。
根據環保署公布去年的前 10 大排碳事業,
前十名進榜業者跟前年相同,
台電、台塑石化及中鋼仍然排名前三大。
近來風波不斷的台化,
排名從原本的第 8 名「進步」到第 7 名,
也是排碳量前十大中少數排碳量
從前年到去年「不減反增」的業者之一,
由前年的 673 萬公噸,
增加 15 萬公噸至去年的 688 萬公噸排碳量。
葉欣誠認為,
低碳未來是革命性的翻轉,
不是逐步的改變。
無論是今天的政策方向、
教育策略或企業治理,
都需要有全面性跟系統化的改變。
安侯建業(KPMG)黃正忠就指出,
交通部所管轄的汽車、
物流產業(如宅急便等)相當發達,
交通排碳量大概佔了整個國家的 20%,
因此應該要有相關的因應措施。
黃正忠也表示,
台灣的創新發明能力時常在
國際舞台上獲得獎項與青睞,
更有許多中堅企業是各產業鏈中的隱形冠軍。
台灣具備創新研發實力、強大經濟力,
及優秀的全球佈局能力,
這些強項將可成為台灣
未來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勢與機會。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