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林怡亭
一名現年 70 歲的邱先生,
2 個月前得知先前做的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反應,
就醫檢查發現大腸長了三個息肉,
其中一個為管狀腺瘤,甚至有癌變的跡象。
收治邱先生的醫師建議家人也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沒想到竟一家七口均驗出息肉。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愛吃重鹹!一家七口都長腸息肉...
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楊智超說明,
一家七口都長腸息肉,
反而只有出嫁多年的兩位女兒安全過關,
進一步了解發現,
邱家與兩位女兒的夫家相比之下口味明顯偏重許多;
醫師研判造成這樣落差的原因可能是飲食習慣,
建議平常除了少油少鹽多運動外,
食物乾淨、新鮮、煮熟也很重要。
楊智超主任進一步解釋,
大腸息肉是發生在大腸黏膜層的隆起物,
好發於直腸和乙狀結腸,
依據息肉的特性可分為增生性息肉、
發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
前兩者屬較常見的息肉,
變成惡性腫瘤的機率較低。
腺瘤性息肉被認定與大腸癌有密切關係,
其中可細分成管狀腺瘤、
絨毛狀腺瘤及管狀絨毛狀腺瘤。
「管狀腺瘤只要大於 1 公分,
每年增加 5 至 8 %癌化機率,
而絨毛狀腺瘤及管狀絨毛狀腺瘤
風險則更高於前者。」
十大癌症之首 防腸癌從飲食開始
楊智超主任解釋,國人飲食逐漸西化,
選擇性越來越多,但也因飲食過度精緻,
讓大腸癌長期居於十大癌症首位,
甚至成為大腸癌發生率最高的國家。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建議要多吃高纖食物,
並盡量減少高脂肪高熱量的攝取量,
不吃不新鮮或不乾淨、沒煮熟的食物,
搭配規律的運動,
促進腸道蠕動,才能「腸」保健康。
早期發現治癒率達 9 成
根據國健署統計,早期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
存活率高達 90% 以上,
其關鍵就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楊智超主任提醒,民眾可以到醫院來尋求幫助,
透過糞便潛血以及內視鏡的檢查來了解身體狀況,
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民眾一定要特別謹慎,
配合醫生長期追蹤,才能防止憾事發生。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責任編輯 / ㄆㄆ
【猜你還想看這些!】
- 晚餐吃太多可能得直腸癌 !醫師:遵守晚餐 「4 原則」,讓你越吃越健康
- 頻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原來排氣有這4種
- 國外研究指出:愛吃麵包、蛋糕,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將大幅提升?外科主任大解密!
- 為什麼台灣大腸癌機率全球第1?腸癌全方位解析
- 「陳年大便」就是大腸癌兇手...美女中醫 陳允斌教你 1 分錢都不用花,就能「清腸排宿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