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 / 小虎文
一個單身女子獨自面對這麼多問題,
不只是應接不暇,有時還求助無門。
台灣即將進入高齡社會、甚至超高齡社會,
而陳蘭所面對的困境,
其實只是眾多家庭照顧者心聲的小小縮影:
不清楚長照目前的資源與資訊、
需要喘息休假卻得不到機會無從找起、
不自覺成為家庭中的犧牲者、
看不見自己的未來、對老年更充滿困惑或恐懼……
「你們都是我的大恩人。」
服完藥昏昏沉沉的爸爸,
有時會向她和媽媽說出這樣的話;
她們有時也搞不清楚,
爸爸到底是真心話,還是在說夢話。
等到爸爸入睡後,陳蘭只能稍微瞇一下,
很快地,半夜三點半又要起床去早餐店工作,
直到下午兩點下班再趕回家照顧爸爸,
每一天時間飛逝的速度連自己都感到詫異,
翻開日曆,轉眼已經過了三年。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我是家裡唯一沒出嫁的女兒,
住在家裡,很自然地照顧爸爸的責任,
就落在我跟媽媽的肩膀上。」
陳蘭的爸爸是高齡 85 歲、性格剛烈的老榮民,
自從二次中風後,
讓原本擔任照顧的媽媽越來越吃不消,
何況媽媽也七十多歲了,
退化性關節炎這兩年變得更加嚴重,
壓力也讓媽媽疑似罹患憂鬱症、日漸消瘦……
未出嫁的她,
似乎是家裡「最適合」照顧爸爸的人。
一句「感情隨緣就好」
透露心中多少無奈
「家中的大哥、小弟、小妹都已經結婚了,
他們有自己的小孩與家庭,
我反正沒結婚,又住在家裡,照顧爸爸很合理。
而且我弟妹他們人都很好,
假日都會回來家裡看爸爸。」
但日復一日的照護工作,
陳蘭的生活就只剩下「工作」與「照顧」。
從前喜歡參加登山活動、親近山林的她,
已經好久沒有機會可以長時間外出了,
現在的 休閒活動變成了-「逛賣場」、「買尿布」;
偶爾忙裡偷閒,點一杯咖啡慢慢喝,
陳蘭對於家庭的付出,絲毫無任何怨尤。
只是問起她的感情世界,
頓時讓她紅了眼眶。
「爸爸年紀都那麼大了,
我可以孝順他的時間又有多少呢?
我也只能做出選擇,把我的時間都留給家庭……
感情,我現在只能隨緣就好……」
24 小時待命的陳蘭,
現在的每一刻都已經令人身心俱疲,
又如何能夠去思考自己的未來呢?
對於自己的感情或是未來,似乎不都太敢有所期待。
「拜託你們,不要送我去安養院」
爸爸的請求 叫家人怎麼捨得
「我們也有請居家看護,
他們一星期來三次,每次兩小時,
但有的居服員很專業,有的居服員卻比較被動;
我和媽媽即使只是外出買菜,還是覺得很不心安,
深怕爸爸如果發生意外,居服員應付不來。」
居服員的流動率高,短短半年間,
就已經換過好幾位居服員了!
對此,他們也只有無奈。
「很感謝他們來幫助我們,
我們又有什麼好挑剔的呢?
也好奇,為何他們總是做不久?」
總是在適應新的居服員,似乎也是一種常態了。
既然每天提心吊膽,
家裡曾考慮將爸爸送到安養中心呢?
「我爸爸說過了太多次了,他總是重複地說:
『拜託,不要把我送到安養院!』
我們怎麼會捨得,
只是他每次不願意活動、不願意配合時,
我媽媽也會生氣地對他說
:『難道你想去安養院?』
爸爸是很戀家的人,
他只想要待在家人身邊。」
「回家」 何時可實現
陳老先生雖然因中風而行動困難,
但意識與思考仍然非常清楚,
他目前最大的心願,
就是還能再回大陸(南京)探親一次。
每晚睡前他都會拿起大陸親友的照片「一一點名」,
無盡的思念,一直纏繞著陳老先生,
陳蘭目前只能讓爸爸用視訊的方式,
與大陸的親友見面,也會以此鼓勵爸爸:
「要讓身體好起來,才可以去大陸看叔叔啊。」
那自己的心願呢?
「我啊,我希望有機會可以出國走走、透透氣……
我希望自己不要活那麼久,
老後生病,多痛苦啊……」
陳蘭堅強的外表下,藏著是怎樣的心情?
老化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
面對病痛也需要親友更多的力量與支持,
但有時,照顧者卻顯得更形單影隻,
無論孤獨、難過,還是要笑笑帶過。
如果人生是一幅畫作,
那麼這些辛苦的照顧者,
是否塗滿了太多的灰色了呢?
什麼喘息服務?交通接送?
什麼關懷團體?到底在哪裡?
陳蘭幾乎沒有時間可以上網,
也不清楚政府或是社福機關可以幫助些什麼?
半夜三點半,家人都熟睡時她就要出門上班了,
工作完再回家,繼續照顧因生病的爸爸……
有時想要找個人聊聊,她又可以找誰聊呢?
「我不知道哪裡有臨時的喘息服務,
可以帶爸爸去,讓我自己休半天的假。」
「爸爸好重,我沒有辦法揹他下樓,
也不知道誰可以幫忙?」
「爸爸行動不便,我們叫不到計程車……」
一個單身女子,獨自面對這麼多問題,
不只是應接不暇,有時還求助無門。
台灣即將進入高齡社會、甚至超高齡社會,
而陳蘭所面對的困境,
其實只是眾多家庭照顧者心聲的小小縮影:
不清楚長照目前的資源與資訊、
需要喘息休假卻得不到機會無從找起、
不自覺成為家庭中的犧牲者、
看不見自己的未來、對老年更充滿困惑或恐懼……
在期待長照體制整合與社會福利周全前,
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
將家屬的心聲與長照資訊傳遞出去,
漸漸消弭資訊不對等的落差;
或是發起、協助更多的家屬支持團體,
傾聽他們的心聲、親自幫助他們。
「老」離我們並不遠,「老」可以更有價值,
我們怎麼看待「老」,
就決定了我們的「老後生活」。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責任編輯 / ㄆㄆ
【猜你還想看這些!】
- 「大哭而來,靜靜地走」 不插管 氣切、不設靈堂 告別式...沈富雄的 8點「準遺言」,歡迎如法泡製!
- 外科醫生 林靜芸的體悟:別急著「趕路」,以免人生「提早打烊」!
- 葉金川:「如果我沒法醒過來,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
- 台大教授 郭瑞祥四十歲罹癌、喪偶,逆境 試煉出的一堂 人生管理課...
- 曾患鼻咽癌末期、存活率不到 1 成的 李歐 體會到:人生無常,任何微小機會,都不該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