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在華人文化裡頭,
主要有三大文化緊箍咒影響著我們:
「以和為貴」、「集體主義」、
以「恥感」訓練孩子。
而我認為這三個文化緊箍咒,
也大大地建構了我們面對情緒的基本態度。
上一篇提到台灣文化「以和為貴」下的 3種特殊現象
看看「集體主義」、以「恥感」訓練孩子
會造成什麼結果吧!
(贊助商連結...)
二、集體主義──關係至上
「親職化」的孩子
前面已經提到,
很多文化緊箍咒,
是因為我們重視「關係」勝於「個人」。
對華人而言,
我們常會用「關係」
來定義自我價值。
例如在心理學裡,
有個詞叫做「親職化」,
通常是發生在功能不全的家庭中。
例如,爸爸沒能力養家,
媽媽一方面要賺錢,
又要照顧很多小孩,
因此比較早出生的小姊姊
被逼得要提早長大,
去照顧比較晚出生的小弟弟、小妹妹,
讓孩子代替爸媽的功能,
這就叫做「親職化」。
在這過程中,大家可能會忘記,
小姊姊也不過比小弟弟、小妹妹
大個兩三歲而已,但所謂「長姊如母」,
親職化的姊姊只好扮演起媽媽的角色。
而對於這麼「體貼懂事」的姊姊,
身邊的人可能還會加以鼓勵:
「你真的是很懂事。」
「媽媽那麼辛苦,你要多體諒媽媽。」
這種為了關係而犧牲自己的現象,
是被社會肯定的。
因為這個「被親職化」的孩子,
為了家庭、為了關係,
而犧牲了自己。
這樣的情操,多麼「偉大」。
父母與孩子的「錯位」
造成孩子的壓力
反過來說,有很多孩子,
家裡有長輩生病、受苦,
或是心理上有情緒困擾,
總是拽著身邊的家人,
把家人當成是宣洩情緒的出口。
當父母對孩子過度地抱怨自己的痛苦時,
此時,孩子就不再是孩子,
而是父母的心理容器、垃圾桶,
成了父母的父母,
甚至成為父母的治療師,
基本上是一種「錯位」。
然而,孩子從來都不是沒有感覺的工具或容器,
孩子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接收到父母的情緒痛苦是真實的,
孩子會怕,但如果自己離開了父母,
不接收爸媽的痛苦了,
孩子也會自我懷疑,
自己是不是太過「自私」,
是不是「拋棄父母」,
是不是自己是讓家庭不完整的罪魁禍首?
對於那個想離開父母、
重視自己感受的自己,
覺得非常有罪惡感。
相較於強調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
他們認為你十八歲就是「成年人」,
待在家,可能還會被嘲笑長不大。
但在華人集體主義、關係至上的文化中,
卻會認為「沒有個人,只有集體」,
「你的痛苦不算什麼,家庭的完整更加重要」,
甚至「孩子是父母的延伸」,
所以「子不教,父之過」,
父母會覺得:「我有責任把你教好」。
而父母「負責任」的方式,
不小心就演變成過度涉入了孩子的空間,
連怎麼念書、選擇科系、選擇對象,
都覺得自己有一份責任要幫孩子做選擇,
這種「幫孩子」其實就是一種界線的侵犯與涉入,
但在我們文化下,
卻合理化了這種界線混淆,
父母並不覺得是控制。
在我們的文化下,
這叫做愛、叫做責任。
(中略)
在集體文化底下,
你的價值感的泉源,是別人的眼光──
也就是我需要
「透過成為你眼中的我,
我才有資格喜歡我自己」。
但矛盾的是,
你愈是用別人的眼光來定義自己,
你就愈無法「自己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
很多個案都問我:
「對自己感覺好、重視自己的需要,
難道不會太『自以為是/自私』」嗎?
我常常帶著西方個人主義的心理學立場說:
「絕對不會。你想,
如果你都不喜歡你自己了,
又怎麼覺得別人會愛那個,
連你自己都不喜歡的自己。」
然而,我也很清楚,我這麼說,
是在與整個大文化抗衡。
當我發現有這麼多人問我這些問題時,
或許我們就能窺見,
對於滿足自己的需要、喜歡與欣賞自己,
在我們的文化底下,是一件多麼令人恐懼的事。
三、用「恥感」訓練孩子
跟孩子說這樣「羞羞臉」
「媽媽,我要買冰淇淋。」
『不行,今天已經吃太多零食了。』
「可是……(開始啜泣)……
我想吃冰淇淋……」
『不要哭囉。
你已經是哥哥了,這樣羞羞臉。』
接續前文,
用別人的眼光來定義自己的價值,
或許都還不足以描述,
為何華人文化這麼重視關係,
重視到近乎要忽視自己的程度。
那是因為我認為在華人文化底下,
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是「恥感文化」。
在華人文化裡,
為什麼有特別多的暗黑情緒?
其中一個原因,
是因為我們禮教約束的本質,
是用「恥感」去約束一個人的行為。
也就是說,我們不只是不被允許表達某些情緒,
更會在我們真的不小心表達出某些真實的情緒時
(例如憤怒、悲傷),
還要被貼上一個「丟臉(羞恥)」的評價。
小時候,我們是被爸媽用「羞羞臉」的方式教育,
訓練我們的社會規範、情緒表達。
長大之後,我們也會用一樣的方式來規範自己。
所以當我們表達真實的情緒時,
我們會覺得這樣的自己很糟糕;
當我們表達真實的需要時,
我們也會覺得這樣的自己很不應該。
所以我們就學會忽略、
壓抑自己真正的感覺與需要。
(中略)
我們之所以對於自己的某些情緒,
會極力地想要隱藏起來,
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擁有某些情緒,
是一件糟糕、不好,甚至可恥的事情,
所以我們想把那些情緒藏起來,
甚至想把「有情緒的自己」也一併消除,
但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
正是把自己推入暗黑深淵,
創造暗黑情緒的關鍵時刻。
本文摘自《闇黑情緒》
作者: 邱淳孝 / 出版社:寶瓶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