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許多家長發現家中學童有脊椎側彎後,
會採用拉筋、推拿、吊單槓、整骨等民俗療法,
這些方法大多僅能增加部分身體柔軟度,
對矯正脊椎側彎並沒有顯著的療效,
若懷疑有脊椎側彎,應該立即到醫院就診,
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在骨科門診常聽到
「醫生,怎麼辦?我的女兒怎麼背部隆凸起來,
肩膀也一高一低的,會不會需要開刀?」,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年來
收治多起自發性脊椎側彎病例,
患者年齡約落在10-18歲。
然而,許多家長會尋求
牽引、吊單槓、整骨等方式治療,
但效果大多有限;醫師提醒,
若家中小朋友有脊椎側彎的狀況,
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脊椎側彎初期難察覺
健康檢查、游泳才被發現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骨科部脊椎骨科主治醫師黃聰仁表示,
真正的脊椎側彎症,單從外觀上看是不一定準的,
一般是指在病人站立之 X-光片中,
測量脊椎側彎柯氏(Cobb's)角度大於10度以上。
黃聰仁副院長補充,
脊椎側彎初期不會有任何身體上的不適,
病人本身很難察覺到脊椎已經產生變化,
大多是健康檢查、游泳或洗澡時家長發現而就醫。
自發性脊椎側彎占多數
致病原因成「謎」
所有脊椎側彎的種類中,
以「自發性脊椎側彎」占多數,
約為就醫民眾的八成。黃聰仁副院長指出,
對於自發性脊椎側彎的原因,
目前在醫界還是一個「謎」,
大多數病人經過X光、核磁共振等檢查後,
都檢查不出任何骨骼或神經病變,
也不是一般認為的姿勢不良所造成,
目前僅知部分病例有家族性遺傳的傾向;
且病人多數為青春期的學童,
其中女生占多數,大約為男生的4-6倍。
側彎角度20度以上追蹤即可
40度以上需考慮手術矯正
治療上是根據年齡及脊椎側彎的角度,
黃聰仁副院長說明,
18歲以下青少年側彎角度20度以上者,
建議每4-6個月追蹤,
若角度沒有變化或者1年內角度增加未達5-10度,
基本上可以不須特別治療,但要持續追蹤;
側彎角度在25-40度者,則是建議採用背架治療;
若是角度達到40度以上者,
才需要考慮是否採用手術矯正。
民俗療法無療效
盡早就醫是根本
統計上,
僅有10%的脊椎側彎病人
需要給予積極門診追蹤或背架治療,
而其中約10%才需開刀矯正,
家長不需過度恐慌。
黃聰仁副院長也提醒,
許多家長發現家中學童有脊椎側彎後,
會採用拉筋、推拿、吊單槓、整骨等民俗療法,
這些方法大多僅能增加部分身體柔軟度,
對矯正脊椎側彎並沒有顯著的療效,
若懷疑有脊椎側彎,
應該立即到醫院就診,
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