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為了追求名校的學習,不是好的學習!父母最該給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引導他們真正「想學習的心」,有熱忱的學習,才是一輩子的教養…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兩點:服務社會的意願和對志業的喜愛,它們的關鍵都在「熱忱」兩個字。
文 / 洪蘭
逼孩子念北大 只為了要累積人脈?
朋友的孩子考上台大,也考上北大,朋友堅持要孩子去念北大。結果開學才二個月,他就因北京的霧霾而嚷著要回來,朋友半夜來問我怎麼辦?我問她:「你要孩子離鄉背井去念北大的原因是什麼?」她毫不羞愧地說:「累積人脈。」她說她不是名校畢業的,在工作升遷上,頗受名校畢業同事的排擠,所以她一定要孩子去念以後拿得出去的學校。她的心情我了解。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劉文典就看不起同校的沈從文,因為沈非清華、北大畢業。跑警報時,劉文典說他是為「莊子」而跑,你沈從文是跑什麼呢?
名不名校不重要 品行、能力才是重點
但是就長遠來看,不管念哪個學校,出社會後,就不重要了,因為最後在歷史留名的,不是你念哪個學校,而是你有沒有做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中國從隋文帝開科取士開始到清光緒末年,這一千三百年間,出了十五個三元及第—秀才、舉人、進士都是第一名的人,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但現在已經沒有人記得他們是誰了。一個人若不能做出一番事業,最後只有與草木同朽,又何必在乎現在是念什麼學校呢?
教育要做的 僅是引導的功能
教育的英文是「educate」,源於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是「引出」。所以,教育只要做一件事:引出孩子內心的智能。十九世紀牛津大學的學者JohnHenryNewman說:「如果讓我必須在那種由老師管著、選夠學分就能畢業的大學和那種沒有教授和考試、讓年輕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三、四年的大學中選擇一種,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為什麼呢?因為當許多聰明、求知欲強、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時,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現在的你和五年後的你,最大的差別在你所讀的書和所交的朋友。只要交到好朋友,在任何的校園中都一樣的。」
其實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中,也說過同樣的話,他說:「讓學生每人每學期出一百元去買書,買來後堆在一間房間中,讓學生隨便挑他喜歡的去看。只要他在那間房中待的時間跟上課時間一樣多,他畢業時,學的知識比課堂上多,因那是主動在學習。」
別讓孩子為名校讀 要為知識讀
我們在大腦實驗中看到,只有主動學習才能促使神經連接。很多父母鞭策孩子的目的是為了進名校,但是就如有識者所說的,為了進哈佛而進哈佛和因為對知識的渴望進哈佛是兩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離開哈佛的一瞬間就結束了,而後者的人生在離開哈佛後才剛剛開始。
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兩點:服務社會的意願和對志業的喜愛,它們的關鍵都在「熱忱」兩個字。看到我們的教育部在修改課綱時,沒有去因應未來世界的需求,而從意識形態去炒作,真是非常的憂心。
機器人時代來臨 掌握人類所「勝」之處
史丹佛大學今年大一的必修課強調的是文化與思想,文學與藝術、哲學,社會科學與宗教思想。因為他們看到這些素養是機器人所缺的,是人類戰勝機器人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是否也可以反思一下呢?
看更多教育好書,拉近你跟孩子的距離:
- 呂捷:讀書不是唯一,但請先告訴我,不讀書 你要做什麼?
- 精神科醫師:我遇過最凶惡、殘暴的少年罪犯,就是小時候受過「最嚴格家教」的孩子!
- 洪蘭:人生最不重要的 就是「分數」...出了社會 誰管你第幾名?
- 「嘮叨」不是體貼,更不是愛!吳淡如:就算出自好心,也是傷害關係的「有害行為」!
- 美國醫學博士 高登建議爸媽們:別阻止小孩 做這 13 件事情!這些禁令,正在默默地 毀了孩子...
本文摘自《有理最美》,作者:洪蘭、出版社:遠流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J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