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被身邊做父母的朋友問:
「你的孩子,如果被別的孩子打了,
你會教育孩子怎麼辦?」
辯論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四個觀點: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1、用合適的方式告訴長輩
2、要儘量避免正面衝突
3、如果不是什麼大事,就不要跟他人一般見識
4、打回去
自從做了父母,我才發現這個問題真的很重要。
因為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
不作惡容易,不被惡,卻很難,
人生的路上,誰都會碰到點事兒的,
如何教會孩子去保護自己,不會被傷害;
如何讓孩子有教養,不去傷人。
面對這個問題,父母的態度,至關重要,
因為父母的態度和方式,決定孩子的行為。
有人打你 你就還手
我身邊就遇到過,果果回家給爸爸說,
在幼稚園有小朋友搶自己的玩具,還打自己。
老師儘管批評了對方,
但那個小孩有時還是打自己,為此感覺很委屈。
爸爸為此引導果果:她打你,你就打她,
告訴老師沒用,你回擊了,她就不敢欺負你了。
並在家中訓練女兒如何出手。
在網上和朋友討論時,大家都表示很有同感。
實際上,很多家長私下裡也是在這樣教育孩子:
如果有人打你,你就還手。
但幼稚園包括小學的老師,都明確地告訴孩子們,
不許打架,有衝突了報告老師。
那麼孩子們到底該聽誰的呢?
老師說的“不許打架”,就是一種規則。
如果大家都遵守規則了,當然就相安無事了,
但是如果有孩子破壞規則主動打架了,
而挨打的一方遵守規則不去還手,
那麼就會“吃虧”,至少在孩子的世界裡,這就是吃虧。
所以,遵守規則的一方就需要保護。
這樣,打人的孩子知道了打架就會受到懲罰,
而被打的孩子知道了遵守規則不會吃虧,
對雙方才能起到實際的教育意義。
當然,這樣的處理更適合強調規則的學校,
對於年齡更小的幼兒來說,
更多的還是需要教育和引導,
家長的責任尤為重要。
攻擊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
因此需要教化管理。
但有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能打人,
則會有意無意地忽視,覺得就是小孩子,
又打不壞,能怎麼樣?
但對方的家長則未必也會這麼想。
幼兒的攻擊大多在產生憤怒情緒或願望受挫時出現,
所以,
家長有責任逐漸培養其表達情緒的方式,
比如把不高興用語言說出來;
或採用相對無害的方式宣洩憤怒。
適時尊重孩子的情緒
我們不鼓勵孩子在與同齡人交往時,
以武力解決問題,不主動攻擊他人,
不使他人受傷害。但是如果我們的孩子
被其他小朋友打,他自己奮力回擊的時候,
做家長的就儘量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尤其是在以下情況:
一是,發生在同齡孩子之間的攻擊行為,
尤其是在幼稚園;
二是,的確是對方故意找茬;
三是,要平等地還回去。
既然已經教會了孩子善惡分明,
那就要尊重他本能的情緒。
為什麼要求一個幾歲的孩子去掩飾自己
真實的情感呢?
對別人的傷害要忍讓,
甚至要以德報怨,
會讓孩子漸漸失去
對這個世界最初的好惡的判斷。
當然,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式
只有在雙方力量相當、保證人身安全的前提
下才可以使用。所以,在平時的生活裡,
家長還要跟小孩滲透各種自我保護方式。
自我保護 5 要點
比如,當遇到比自己年齡大體格強的孩子時,
還是先要學會自我保護。
1. 首先,告訴孩子,
如果有人打你,
一定要大聲的喊出來,
表明自己的態度:
「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對的!」
2. 如果對方繼續打或者抓住自己,
按住對方的手,把對方的手從自己的身上剝離,
並迅速離開,確保不會受到進一步的傷害。
3. 如果對方繼續追打或者場面不可控,
立即尋找身邊成年人的保護,
可以是老師、家長,或者管理員。
不一定在每次有問題的時候就需要求助於外力,
但需要讓孩子明白,
當自己的能力無法應對時,
老師和家長,
都是可以保護他們的力量。
4. 告訴孩子,在任何場合,一定要有一些好朋友。
真正容易被欺負的人,往往都是孤立的。
只有融入了集體之中,才擁有了震懾危險的力量。
5. 最重要的一點,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麼事情,
都一定要告訴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
家在任何時候都是可以信任的避風港,
不管事情的結果如何,
做父母的都應該嘗試著
去理解、安慰和包容。
最後,關於“孩子,如果有人打了你”這個問題,
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
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遇到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可以適當反擊回去。
遇到自己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
我們需要首先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
然後換個策略想辦法處理。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CMoney 責任編輯 / Julie 圖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