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結束了「停損」的主題
分別介紹了 3 種停損方式:
1.關鍵 K 棒、2.均線、3.箱型。
會把停損擺在停利之前
是因為在獲利前要先學會控制虧損
雖然有很多投資人認為自己已經學會
但是沒有秉持紀律確實的執行
或是沒有固定的停損機制,都是徒勞的。
(贊助商連結)
按讚加入 Peter 投資去,分享「籌碼異常股」!
獲利的股票,懂得照顧自己
那...到底需不需要停利?
至於停利,市場也有許多說法,有人認為
獲利的股票不需要理會,利潤可以自己照顧自己
就怕賣太早賣在波段行情的起漲點
但也有人認為,如果不確實停利
獲利回吐最終得來的是空歡喜
所以到底是否需要停利?
太早停利,卻錯過後面的 98%...
未做停利,最後「白忙一場」甚至倒賠
交易是「長期」還是「短線」?
先認清,再確定到底要不要 停利!
這一個問題的答案,又要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
你在買進股票前,有了解到自己到底是在做
「長期投資」還是「短線交易」嗎?
如果本來就打算要長期投資的股票、
打算長期要領股息的投資,何必需要停損或停利?
停利、停損的概念,只適用於「賺取價差」的短線或波段交易
在下單買股票前,當然要先認清自己要做的是哪一種投資。
再補充一點,已經虧損且跌破停損點的股票
最忌諱抱持「再等等」的心態
讓原本的交易拖成了「長期投資」
但是正在獲利的股票,為了使獲利放大
是可以讓它從「短線交易」變成「波段交易」的。
停利的 2 種方式:
1.均線、2.箱型
停利在「價差交易」中,與停損一樣是必要的
會用到的工具與停損差不多,以下介紹 2 種方法
都是「移動停利」的概念:
1.均線、2.箱型
雖然這 2 樣東西在停損篇都已經出現過
但畢竟停利跟停損,兩者在各種方面都相差甚遠
所以同樣的工具,使用的方法卻大不相同。
1. 「5 日線」搭配 K 棒進行 移動停利
停損篇中,使用的是「季線停損」,而在停利方面
最廣泛被用來停利的均線是 5、10 日線
兩者之間我建議選用敏感度較高的 5 日線
比起單純直接以數字放寬停利限度使用 10 日線
利用 5 日線搭配技術分析的線索進行停利
更能抓住 K 棒真實的訊息。
適用時機
任何已突破壓力並上漲拉開成本的股票,5 日線同步呈現上揚。
停利方式
再飆的飆股,也會有休息的時候
但要如何判斷是休息還是反轉
就利用 5 日線。當股價跌破 5 日線
不要直接就停利出場,較好的時機
應是在股價「完全脫離」5 日線時
完全脫離的定義是,K 棒不但已經跌破 5 日線
且沒有任何一個價位碰觸到 5 日線。
2. 沿用停損篇的「箱型理論」
箱型的畫法及使用方式,在停損篇 2 已經詳細的介紹過
所以還不會畫箱型的話,可以先回到上一篇去看。
→ 只靠一招「有系統」的停損,一年半 賺進 200 萬美金!Step 1:先畫出股價的 __
停利方式:
箱型的停損與停利,其實是一樣的
畫出箱型後,當股價成功突破箱頂
原箱頂即出場點(停損、停利)
隨著股價的發展,繼續畫出新的箱型
(記得,畫法一定要正確
箱型的高低點要有至少 10%的幅度、10 根 K 棒)
新箱型誕生後,新的停利點則為「新箱底」。
不過,當股價連續創高不回檔
會有畫不出箱型的狀況
此時等到箱型出現,停利幅度已經太大
再找停利點的意義已經不大,所以
股價若連續噴出,距離停利點(原箱頂)超過 20%的話
就可以搭配 5 日線停利的方式找尋新的停利點。
主力甩轎,再怎麼防也難防
出場後,設立一道「回買價」
在「停利點」上設置移動出場的層層機制
就是要避免賣太早,只賺到整段漲幅的冰山一角
但是如果主力真的要甩轎,還是很有可能會被趕下車
作為最後的手段,在停利出場後
要再設定一道「回買價」及「回買停損價」
只要股價後續有再反彈碰到此價,即再一次進場
以「回買停損價」作為停損出場依據
若股價果然如預期中上漲,則可再設立新的停利點,反之就停損出場。
一檔股票只能容忍一次回買的機會
失去了就放棄另尋標的。
如果是剛踏入股市,對於判斷籌碼、
型態還不太擅長的投資朋友
我不建議使用「回買」的策略
因為回買價、回買停損價的設定
最好都要再加入籌碼或是型態的輔助,勝率才高
沒有意義的回買,只會打亂交易節奏、拉高成本或讓資金卡住。
結語
「做白工」的經歷,這是多數人都遇過的窘境
但好不容易做到一檔飆股,卻因為太早獲利入袋
失去後面真正可觀的利潤也是一大問題
所以停利的議題,才會在市場中不斷爭論
本篇提出 2 種停利方法加上「回買」的概念
盡量減少 做白工、賣太早的 狀況
一套有辦法確實執行的停損、停利
才能創造「大賺小賠」的交易系統
延伸閱讀
1. 只靠一招「有系統」的停損,一年半 賺進 200 萬美金!Step 1:先畫出股價的 __
2. 麗正(2302)股價大漲 32% → 「30 秒判斷」,股票有主力照顧的『3 個特徵』
如果覺得內容不錯,請幫忙按讚 Peter投資去
歡迎你一起來看籌碼~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