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小資族的情侶到了 30 歲準備結婚,兩人加起來總共已經存款超過 200 萬元,這樣的情況下,要選擇買房還是拿去投資會比較好呢?很多人都會希望可以把錢投入到股票市場裡才能更加快速累積資產。但理財專家卻認為應該先求「保值」,再求「獲利」。
文 / 施昇輝
接續上一篇末段,這對小資男女到了 30 歲結婚,兩人合計已經存了超過 200 萬元。這已經不只是人生第一桶金了,而應該可以看成好幾桶了。一人存太慢,所以年輕時好好談戀愛非常重要,因為兩個人一起存,才能快速累積。有了 200 萬元,我想很多人都躍躍欲試,希望把錢拿去股票市場來快速累積財富。不過,我卻不同意這個看法,反而認為應該先求「保值」,再求「獲利」。
怎麼保值?
一是買保險,二是買房子。保費支出,相對購置房產的開銷當然少得多,而且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共識,所以我先略去不談。買房子?還是租房子?我想這是所有年輕人都必須要面臨的重大決定。時下媒體的主流思維就是「年輕人怎麼買得起房?」理由之一是薪水只有 22K,連生活都成問題,哪有可能買房?理由之二是就算薪水不只 22K,但帝寶這種豪宅每坪動輒兩、三百萬,即使不買豪宅,台北蛋黃區每坪 1百萬上下還是跑不掉,哪有可能買得起?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理由。如果你的薪水真的只有 22K,而且一輩子都這樣,當然買不起,但是你如果努力工作,不要整天希望不勞而獲(買投機股、玩期貨),薪水一定能逐年增加,所以不要老拿現在的薪水來否定自己未來可以買房的能力。如果你還在上大學,卻整天玩樂,不好好學習,以為自己會是下一個學歷不高但照樣能賺大錢的郭台銘,屆時進入職場,當然只能領 22K 。
第二個理由更可笑。上面提的這對小資夫婦,30 歲存到 200 萬,只要不買車,在大台北地區以外的城市,買個 30坪左右的房子,大概都足以支付當地房價的 3 成到 5 成了;如果在大台北地區,買個 20 坪的房子,應該也能支付 2 成的房價了。若以大台北地區為例,誰叫你要去買帝寶?誰又逼你要去買蛋黃區的房子?媒體總愛找房產專家來分析房地產問題。這些人只有一個論點,就是買房子一定要買在好地段,才有增值空間。這個論點絕對沒有錯,但我估計 90% 的人一生只買得起一間房子,「買得起」比「能增值」重要得多。再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如果你想買的房子沒有電梯、沒有停車位、離捷運站有點遠,只要年輕人擁有一份穩當的工作,就有機會買得起。
我舉一個認識的年輕人為例,他買的 30 坪老公寓,沒電梯,沒停車位,位於汐科火車站附近,離最近的南港捷運站還要坐一站的台鐵區間車,總價 700萬元,扣除他準備的 140 萬元自備款(比我前面設算的 200 萬元還少呢!),其他 8 成銀行貸款,每月攤還 2.5 萬元,夫婦合計月薪只要在 6 萬元左右,應該不會造成他們太沉重的生活負擔吧?這個總價,也不會讓人完全絕望吧?別再被成天唱衰台灣的媒體恐嚇了。近兩年來,房價已經出現明顯回檔的跡象,而且也轉成買方市場,正是精挑細選的好時機。如果像前述那位年輕人,一個月付 2.5 萬元,約略相當相同坪數一個月的房租,那又何必租房子呢?當然,有人認為拿 200 萬元去投資股票,可能可以賺更多,但誰能保證投資股票一定能「獲利」?買房只要不是買在過度被題材炒作的地區,它的波動性一定比股票小得多,當然就比較能「保值」了。
不要做一輩子的屋奴?
我是四年級後段班,也就是俗稱「戰後嬰兒潮」的一代。因為在威權體制下長大,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父母叫我們怎麼做,我們就傻傻地照著做。該結婚就結婚,該生小孩就生小孩,該買房子就買房子。現在的年輕人取得的資訊太多,什麼都要評估,要不要結婚?要不要生小孩?要生幾個?要租房子?還是買房子?
我 30 歲時,夫妻倆年薪加起來約 70 萬元,買了一棟 1,000 萬元的房子,換算下來,要不吃不喝 14 年,加上當年銀行貸款利率更高達 10% 以上,我也從來沒想過要租房子。當年若不買房子,用同樣的錢買晶圓雙雄之一的聯電(2303),現在就只剩下 100 萬元了。
我們當年根本沒評估,買了再說,房貸壓力反而成了努力工作,在職場力爭上游的最大原動力。現在的年輕人太精於算計,一想要不吃不喝那麼多年,就決定不買房子,先享受再說。現在很多年輕人主張租房子的理由是「不要做一輩子的屋奴」。說來也是振振有詞,因為沒有房貸的壓力,生活當然可以過得比較舒服。手上錢多,購物、吃飯、旅行、買車,都不必斤斤計較,生活的品質和品味,絕對比買房子的同輩朋友高出許多。但是,這些花費可能都是短暫的享受,或者是折舊快速的資產,很快就成過眼雲煙,哪裡比得上一間房子實實在在的「保值性」呢?
2 種方法可養老
一生租房子的人當然不會是屋奴,但得一輩子看房東的臉色,難道不是另一種屋奴?買房的人終有苦盡甘來的一天,租房的人卻可能是先甘後苦,因為一旦年紀越來越老,可能就不會有人願意再租給你了,請大家千萬不要輕忽這個嚴重性。此外,現在市面上太多投資理財的書,書名都在強調「報酬」,因為沒有出版社會願意凸顯「風險」兩個字,所以大家都會認為「作者能,我為什麼不能?」,還有自認為不要一輩子當「屋奴」,再透過積極的投資就可以快樂過一生。殊不知高報酬永遠伴隨著高風險,大部分的股票怎麼可能有「保值」的效果?就算有,股性也非常牛皮,結果大家都不屑一顧。
再舉剛剛我提到那間我在 30 歲買的 1,000 萬元的房子,現在起碼值 2,500 萬元,如果我把它賣掉,搬到高雄去住,生活品質幾乎一樣,而且或許 1,000 萬元還可以買到更大的房子,剩下的 1,500 萬元就可以好好開心地拿來花了。這其實是最簡單、最傻的退休理財術,但如果你沒有房子,就必須保證你一直很聰明,而且絕不會得老人癡呆症。
如果你不願意改變已經習慣的生活環境,也就是你不願意搬家,不願意換房子,你就可以去跟銀行談「以房養老」。這個方案就是把你的房子抵押給銀行,然後銀行每個月會給你生活費,而且你還可以繼續住在自己的房子裡,直到你往生為止。很多老年人手上沒有現金,就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變現,這樣就不用向子女伸手要錢,讓你能有一個有尊嚴的晚年。香港首富李嘉誠說得好:「人不會苦一輩子,但總會苦一陣子。許多人為了逃避苦一陣子,卻苦了一輩子。」各位小資男女們,現在醫學發達,大家都有機會活到 100 歲,但失去工作的年齡又不斷的提前,萬一你在 50 歲就失業,屆時如果你連屬於自己的房子都沒有,請問你要怎麼活到 100 歲?醒醒吧!不要追求小確幸,要追求大夢想,才能擁有真正樂活的一生。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 一個動作,能省下一年的定存利息!七個方法輕鬆存下辛苦錢,帶你買房、教育金
- 薪水低怎麼存錢?新鮮人要儲蓄,先改掉月花2萬的壞習慣
- 就算每天記帳,卻還是月光族!利用「5122 存錢原則」花錢的同時也可以省錢,每月竟能多存 17000
- 她畢業一年 就買下台北的房子! 24 歲小資女,靠「6 帳戶管理法」打破年輕人買不起房的刻板印象!
- 你的一塊錢不是你的一塊錢,你存的一塊錢才是你的一塊錢...學會這2個好習慣, 讓你擺脫「我沒錢」!
本文摘自《只買4支股,年賺18%》,作者:施昇輝、出版社:商業周刊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BELL;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