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
什麼都不想做,連家門都不出,
為人父母除了擔憂外,什麼都做不了。
面對這樣的孩子,
也許父母該做的不是要他們「改變」,
要他們立刻脫離現況。
有時候,「溫柔」的不被肯定,
比辱罵更讓人沒自信。
封閉心靈的孩子是在外受了傷。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許皓宜
媽媽寫給
女兒─恩恩的信
親愛的恩恩:
用「內在小孩」來形容人心裡的焦慮,
的確讓焦慮感變得可親許多。
換句話說,
我們可以將內在小孩
想成心底最深最深的那份焦慮,是吧?
弟弟畢業不找工作
讓媽媽很擔心
媽媽也想和妳談談弟弟的問題。
妳是知道的,
弟弟內向的個性常常讓我感到煩惱:
他大學畢業都那麼久了,
除了剛畢業時願意出去上班,
辭去當年那個工作後,
就每天荒廢在家裡,
只靠打點零工,
根本沒辦法賺錢養活自己。
媽媽曾經帶他去職業介紹所,
但他一副興致缺缺的模樣,
輔導員問話,他不大搭理,
眼睛也不好好看著人家,
怎麼可能會有人想幫他找份好工作?
媽媽要求他去考研究所
弟弟不願意去 甚至頂嘴
媽媽也曾對他說:
「如果還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要不去考個研究所吧?」
沒想到他卻回我:
「你怎麼確定考研究所就能找到好工作?
一張文憑在社會上就有這麼了不起嗎?」
媽媽真覺得奇怪,
跟我講話就這麼能頂嘴了,
怎麼到外面去安靜得像隻貓一般?
弟弟根本連出門都不願意
媽媽把他形容成「尼特族」
妳看,這麼多年過去,
他都快三十歲了,一點工作資歷都沒有;
個性扭扭捏捏,女朋友也沒有著落。
現在倒好了,非必要就不出門,
只會在網路上看東西、買東西,
打電動、聽音樂、看漫畫…
正經事沒學到半樣,玩樂學會了不少。
平常除了媽媽會煮晚餐給他吃以外,
他幾乎都叫外食,連買東西都不用跨出大門。
妳看外邊是怎麼形容他這種人的?
「尼特族!」唉,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媽媽擔心自己不在以後
弟弟到底該如何生活
恩恩,妳知道媽媽是真的老了,
我再這樣讓他靠,還可以靠多久?
如果有一天我和妳爸爸都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他一個人該怎麼辦?
妳有自己的家庭,
媽媽也不希望他成為妳的包袱。
恩恩,告訴我,
媽媽該如何了解弟弟心裡的焦慮?
該怎麼做才能幫幫他呢?
媽媽
恩恩的回信:
親愛的媽媽:您知道嗎?
太無能的人和太能幹的人,
有時是同樣的心情,同一種人。
有能力的人
仰賴「事有所成」的感覺
我認識許多能力很棒的人,
卻不容易感到快樂。
他們常常仰賴「事有所成」的感覺,
成就感作為養分,
才會感受到內心愉悅,生活有動力。
自認為或被認為無能的人
內心一定也渴望這種成就感
我也認識許多自認為(被認為)無能的人,
他們生命中根本沒有所謂成就感的養分,
所以每天閒耗日子好像也不打緊,
旁人怎麼嘮叨勸誡彷彿都不在乎,
但我想他們內心深處仍是有所感的,
只是躲進內心世界的城堡,
豎起城牆和護城河,拒絕與外界有所交流。
太能幹的人像勤勞的農夫
卻沒耐心等待農作物發芽
如果用耕種來比喻,
太能幹的人看來雖像勤勞的農夫,
卻沒有足夠耐心等待農作物發芽成長;
他們閒不下來,
內心隱約藏著怕農作物發不出芽的恐慌;
雖然知道天地萬物各有所命,
卻沒辦法忍受無法掌控。
唯有收成的一刻,
所有喜悅才會一起湧出,
但沒過多久,
又陷入下一次收成的等待。
身邊有位朋友,非常能幹
生活也什麼都不缺
卻總是不快樂
我身邊有很多能幹卻不快樂的人。
比如,一位情緒起伏大的女性朋友,
在旁人眼裡,她擁有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有夫有子、有車有房、有工作有家業。
她往往為自己定下高難度目標,
然後在不可思議的效率下一次次達標,
但她也時常情緒低落,崩潰大哭。
大家都覺得奇怪,她什麼都有了,
怎麼還是感受不到幸福?
朋友們說她一定是給自己壓力太大了,
叫她放輕鬆一點兒,
凡事不要那麼要求完美。
在路上偶遇那位朋友
她卻看起來 非常輕鬆
幾天前,我在路上偶遇她,
許久不見,便一起喝了杯咖啡,
我看她臉上表情比以往放鬆許多,
問她發生什麼好事?
她笑著搖搖頭說:
「沒什麼好事,也是一件好事。」
朋友的故事:陷入工作低潮
與老公起爭執
她說,前陣子陷入好長一段時間的工作低潮,
所有的計畫都不如己願。
某天,她在家和老公起了口角,
老公問她為何變得不可理喻?
她被惹怒,歇斯底里地質問對方:
為何結婚這麼久還不懂,
她情緒低落時需要的不是講道理,
而是安慰的擁抱?
講到這兒她臉上有些羞紅,
說那塊木頭(她指的是她老公)
竟然轉身進浴室,
她正感到一陣被拋棄的悲哀,
沒想到老公洗了把臉出來,
張開僵硬的雙手對她說:「來,抱抱。」
老公擁抱她並說:什麼都不要做
讓她釋放自己 長久累積的壓力
她像胸口被雷打中,
突然理解這個舉動對男人來說
需要多麼用力(和勉強)。
雖然他的表情看來並不浪漫、
更不體貼,但多年夫妻,
她感受到那背後有無比巨大的誠意。
她撲進他懷裡大哭,
一連串喃喃自語從口中流瀉出來:
「我什麼事都做不好,
我什麼事都做不好,
我什麼事都做不好…」
男人也沒說什麼,
一邊抱著她、輕拍她的背,
像隻鸚鵡一樣幾乎重複了她的話:
「那就不要做了沒關係,
那就不要做了沒關係,
那就不要做了沒關係…」
在父母面前
從來沒有這樣耍賴過
她告訴我,這是從小到大
都不曾從父母那兒獲得的一句話,
印象中父母最常說的
「加油!」「再努力一點!」
幸運的是活到後半輩子,
生命中找到一個願意這麼告訴她的人。
當然她也明白,
或許這是因為她從來沒能在父母面前,
這麼充分且用力地耍賴過。
每個人能力有限,
都希望有人能愛這樣有限的我們
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我們好像只能在如此有限的人生中,
展現最大誠意讓親愛的人知道:
沒關係,我就是愛那個有限的你,
希望你也愛這個有限的我。
太能幹的人如此,太無能的人又何嘗不是?
如果可以,誰不想自己是有能力、
被接納、受肯定的?
比起不斷手心向上被人施予,
誰不希望自己也能手心向下扶人一把?
弟弟接受太多指導
漸漸的遺忘自己的能力
我有個朋友就說:
「能夠被人利用,
才讓我感覺自己有所價值。」
親愛的媽媽,在我們家裡,
弟弟能手心向下的機會實在太少了。
弟弟就像是自己有田地的農夫,
偏偏左鄰右舍嫌(擔憂)他不夠豐收,
時常要來指導他如何耕田,
一個拿他的鋤頭、一個取他的耙子,
他只好躲進農舍裡,
等鄰舍把收成的作物送來給他。
您可別以為這樣的人過得很爽快,
日子一久,
他們恐怕連自己有田這事兒都忘了。
媽,我不是怪您,而是我太認同您了,
所以也不知不覺去搶他鋤頭,
廢除他自我生存的武功。
弟弟小時候的夢想 被否定
從此最常說的話是:
「你們決定就好」
您還記得嗎?他小時候志願是當個畫家,
但我們總擔心他走這行會養不起自己,
而要他去找份穩定的工作。
弟弟個性內斂,
從來不會像我一樣用力抗拒別人的安排,
但自從離開畫筆之後,他眼神都黯淡無光了。
您知道嗎?他現在口頭禪是:
「你們決定就好了。」
您是否聽到他也隱約在說:
「反正我什麼事都做不好。」
心理學測驗:
兩隻狗被關到有電流的籠子裡
我想起一個知名心理學實驗:
美國賓州大學的塞利格曼教授
將兩隻狗分別關入底盤通電流的籠子中,
燈光一亮,底盤就會通電,
籠子裡的狗就會遭受電擊。
A狗用鼻子撞牆版 電流就會關閉
B狗無法停止電流
A籠子的設計是,
當狗用鼻子撞到牆板時,電流就會關閉;
B籠子則是怎麼都無法停止電流。
於是 A籠子的狗,
只要燈一亮受到電擊,就趕緊撞擊牆板;
怎麼都無法關掉電流的 B籠子的狗,
最後則放棄嘗試,
趴在通電的籠子裡認命哀鳴。
移到新的環境
B選擇直接放棄掙扎
接著實驗者將兩隻狗都移到新的環境,
新籠子的中間有個柵欄,
當狗站立那頭的底板通電時,
只要跳過中間柵欄到另一頭,就會安然無事。
令人驚訝的是,
原本在 A籠子中經歷過有電流掌控權的狗,
到新環境後會積極嘗試,直到跳過柵欄無事為止;
B籠子無掌控權的狗,
一到新環境遭受電擊時,
便直接趴在地板上,
連哀鳴都放棄了,
直到被電到發出皮毛的臭味也不願起身嘗試。
後來大家稱這個實驗結果為:
「習得的無助感」
—當我怎麼嘗試都做不好時,
就乾脆放棄吧!
人類世界裡
語言比電流更具傷害性
媽,我們當然不曾電擊過弟弟。
不過在人類社會中,
有些語言是比電流更具傷害性的,
特別對能力實在有限的小孩子來說,
光是父母家人短短一句:
「哎呀,你看看你怎麼這樣。」
就可以在他們的幻想世界中無限擴大。
長久下來,
就可能讓他們習慣個性消極,缺乏自信。
「溫柔」的不被肯定
比辱罵更讓人沒自信
從前我總認為,
家庭裡的辱罵才可能帶來這種結果;
學了心理學這麼多年,
我逐漸明白「溫柔」的後座力或許更強。
在一句句「寶貝,不可以喲!」
「寶貝,這樣不好喔!」
「寶貝,這樣不行噢!」的語言中,
溫柔地感受到自己被拒絕,
溫柔地理解自己並不受他人肯定,
溫柔地在「別人都是為我好」
的包圍下,逐漸窒息。
沒有穩定工作
沒有女友不會死
但一個人習慣於窒息
等於心死了
在溫柔裡死去,其實也是一種致命的恐懼呀。
所以現在,我只想鼓勵弟弟離家出走,
逃開我們對他的溫柔。
沒女朋友會死嗎?
工作不穩定會死嗎?
不擅長與人交朋友會死嗎?
不會的,媽媽。
但一個人習慣於窒息,
心靈就等同於是死了。
我是他姊姊,我愛他。
我不想他過這樣的日子。
教養孩子,成為最棒的父母:
- 花百萬讓22歲兒子出國讀書,兒子卻長成「超級巨嬰」…好的家庭教育,要給孩子適當的「壓迫感」!
- 小孩越大 越難管教?心理學家:打罵沒用!這 4 種教育方式,家長都該學學。
- 孩子明明有 90分的努力,卻只得到 70分的成果...台灣教育 殘害國家幼苗!
- 台灣教育造就多少「生活白癡」?專家:無視這 1點,台灣學生成績再好 也無法進哈佛!
- 從北一女學生自殺,看高成就父母的教育,究竟錯在哪裡?
本文摘自《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
作者:許皓宜 / 出版社:如何出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