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當孩子在外頭犯錯,你會怎麼處理?是先打罵再說?還是冷靜地詢問事發過程再處理?其實,上述的做法都沒有不對,只是教育面的價值觀不同。但,卻有位媽媽在兒子犯錯時,試圖為孩子頂罪,而所謂的「孩子」,其實早已成年…
文 / 媽媽經編輯部
當家裡的孩子做錯事,你會怎麼處理?去年(2020) 11月一名陳姓男子開車行經交岔路口時不慎撞倒一名機車騎士,他表示「要請家人來現場」後便先行離去,後來陳男的媽媽到事故現場卻向警方供稱自己才是肇事駕駛,竟試圖替兒子頂罪!
媽媽試圖替兒子頂罪
判決指出,去年台中一名陳姓男子在開車行經無號誌的路口時,不慎擦撞一名機車騎士,使得騎士倒地受傷。後來他表示會協請家人來處理交通事故,獲得對方的同意後便離開現場,回家向媽媽說發生了車禍,而受傷的騎士則先搭救護車就醫。沒想到陳男母親到了事故現場,竟向警方表示「自己是肇事者」,並完成了後續的詢問程序。不過警方在查看監視器畫面後,發現陳姓男子才是肇事駕駛!通知他們到案後,陳男的媽媽才承認頂替,兩人分別依過失傷害、頂替罪移送台中地檢署。諷刺的是,檢方調查後發現陳男行經路口時有減速,但對方騎士則沒有,認定他沒有過失不起訴,但陳母替兒子頂替罪嫌,事證明確而依法起訴,最後判拘役 40天,得易科罰金 4萬,緩刑 2年,並要在判決確定後的一年內接受 3場法治教育。
陳姓男子已經成年,遇到事情發生時第一時間卻是「回家找媽媽」,而陳母愛子心切固然可以理解,但為了不讓小孩受責罰而做出錯誤行為,竟試圖頂替孩子的罪責!媽媽明顯有過度溺愛、過度保護孩子的傾向,而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養出依賴媽媽的「媽寶」。
媽寶的 4大特徵
現在因為孩子普遍生得少,父母又普遍雙薪而工作忙碌,基於對孩子的虧欠感或是自己小時候缺乏物質的投射,常常出現過度寵溺孩子的情況,然後小孩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便很容易變成自我中心、抗壓性低的媽寶。身心科醫師黃偉俐就表示,被寵壞的孩子有 4個特徵:什麼事情都跟媽媽說、依賴性強、在經濟上沒有概念、心態自私沒有同理心。當孩子長大、父母無法提供保護時,他們若遇到挫折將會不堪一擊,就像新聞中的陳姓男子,遇到事故時無法自己處理,還要找媽媽代替他面對刑責。
爸媽容易犯的錯誤教養行為
1. 輕易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有些父母一遇到孩子吵鬧要買玩具就輕易妥協,這會讓小孩以為這是理所應當的,長大後他們也會容易一味追求物質,更會容易變得沒有耐心。
2. 哀求孩子完成該做的事
當孩子不睡覺、不吃飯時,有些爸媽會用「央求」的方式拜託孩子做這些事,導致某些孩子還學會和父母講條件,例如想看完卡通再吃飯等等,這樣的教養方式也容易讓小孩變得自我中心、無法明辨是非。
3. 給孩子特別的待遇
有些父母或爺爺奶奶會過度寵溺孩子,給他們小王子、小公主般的物質待遇,或是整天圍著孩子轉,容易讓小孩長大後以為自己「高人一等」,也會變得自私、沒有同理心。雖然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但「愛」不等於「溺愛」,讓孩子學會自理生活才是正確的養育觀念。黃偉俐醫師建議父母不需要滿足孩子的每個需求,偶爾適當地給予孩子能承受的挫折,教導孩子學會面對困難、解決問題,進行有原則的教養才是正確的方式。
關於「家庭理財」,你可以學更多:
- 房貸繳完 100 萬,老婆卻想再增貸買車!夫妻月入 8 萬,卻每月花光... 沒有理財共識,怎麼辦?
- 孩子問:我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未來 富裕 還是 貧窮!
- 37歲夫妻育 2兒,力拚 7年還 400萬房貸!她嚴格執行「斷捨離理財法」,還可年年帶婆婆出國旅行
- 花大錢用心栽培,孩子卻不領情?專家:不想養出啃老族....這 2 件事父母千萬不要做!
- 只要收拾「存摺、冰箱、另一半」錢就會自然流向你...日本超人氣 理財整理術,專家力推這 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