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 27 歲「5 寶爸」,起初因上網賣嬰兒車籌孩子醫藥費引發社會各界伸出援手幫助、更有好心老闆提供工作機會,但後來卻陸續爆出五寶爸的負面形象,上工 5 天太累辭職、搬家卻留下滿屋垃圾給房東等爭議。台中五寶爸事件,不僅讓外界質疑他經濟拮据又不願工作,如何生存至今?
五寶爸的生存技巧
一名社工分享各種遊民、社會底層階級的「生存技巧」,他對五寶爸的概述如下:
「五寶爸的生存技巧,對外表示貧窮小孩很多個,引發他人憐憫,信誓旦旦承諾會重新生活」
「接濟他的民眾慢慢發現他個性與行為上的缺點,導致關係惡化」
「如果沒有媒體追蹤他,他這招就是換一個人重新使用,同一套方法用個五年不是問題。」
「跟人借錢不還、拿人物資前後不一、去上班先領紅包卻兩週內辭職,這樣斷斷續續接濟他也不愁吃穿,搞不好還能繼續改機車。」
簡言之,就是不斷地利用社會大眾的善心,當援助者自認受騙不再提供幫助時,便尋找下一個目標。
身為一名媽媽的潔哥也多次發文批評:「這種類型的人也不少見啦,就是所謂的『理由伯』」看見小孩意外燙傷的新聞後,她又發文表示對五個年幼孩子的擔心:「我才不管這對父母怎樣,我只心疼這幾個連飯吃不飽的孩子」、「講個實在話,我家的狗可能還比這幾個小孩過的好」
確實,小康家庭以上的寵物,生活都比貧窮家庭的人類好吧。五寶爸的爭議不斷,這也開啟了社會探討窮人到底該不該生小孩的問題。
沒錢千萬不要生小孩?
前俄羅斯奧運金牌得主日前批評窮人生小孩是很不負責的行為,她描述自己在貧困家庭長大的經歷:「爸爸因為宗教因素生了很多小孩,但小孩都在受苦,而且爸爸對小孩不聞不問,晚上都泡在酒吧,讓家裡收入更少!」她認為在避孕方法發達的現今,生養 1 個孩子就已捉襟見肘,就不該繼續生第 2 個、第 3 個、第 4 個…她表示,自己不想為這些父母的行為負責,所以不會對他們伸出援手。
台灣也有許多網友分享自己小時候的貧窮經歷,有位 25 歲女性曾發文表示,爸媽負債沒有存款,她從高中開始就半工半讀,無法體會其他家庭孩子擁有的快樂童年,後來爸爸罹癌,她才知道家裡沒有保險,只能無助地等爸爸癌末離世,並背起龐大醫療債務以及照養媽媽、妹妹的責任。因此,她對於貧窮生小孩這件事相當有感觸:「我真的要在這裡說,拜託沒有錢的情況下,不要生小孩,不要讓你的小孩去承擔你負不起的責任。」
養一個小孩要多少錢?
先從生產說起,理財專家盧燕俐先前在節目上表示,簡單方案約 4 萬 9 千元,好一點的精緻方案約 18 萬,更豪華的則要花上 60 萬 5 千元…再來看看小孩出生後的總花費,小資女艾蜜莉曾分析,如果是小孩不補習、一路讀公立學校,養到大學保守估計需要 200 萬左右,但這是在極簡的狀況下才能達成。曾經網路上流傳一張各年齡層的花費預估圖,加總後,如果要拉拔孩子讀到碩士大概要花到 500 萬,養孩子簡直比養跑車更花錢!
我們都知道跑車是有錢人的玩意,沒有對應薪水,會務實地欣賞就好,而不期待擁有,但為什麼貧窮家庭明知養不起卻又想生小孩呢?
沒錢,會不會是好家長?
在台灣,不少家庭秉持著要生男孩傳宗接代的想法,曾經有一家人,經濟狀況並不好,為了生男孩竟然一直生,卻只連生了五個女孩…家境更加困窮,大女兒也在 15 歲時未婚懷孕,再次複製了貧窮階級。在南投也有一位五寶爸,他則是為了讓長男兒子有男性玩伴,於是又接續生,才有了現在的 2 女 3 男。南投五寶爸則不同於台中五寶爸,他腳踏實地工作,儘管月入僅 40K,他說:「雖然教育方面可能會輸給一般家庭,但若孩子想讀書就盡量讓他們讀,完成孩子們的夢想。」
「我認為,生養小孩並不牽涉到金錢問題,為什麼有人要生第二或第三個小孩呢?因為他們覺得家庭還不完整。」一位美國媽媽,雖然經濟不富裕、兼職兩份工作,但她卻認為金錢不該影響生養,因為窮人想要生孩子的原因,其實和中產階級、有錢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就只是想要擁有一個腦中理想的家庭罷了。「面對不負責任的家長,就應該把孩子從他們身邊帶走嗎?或者,他們就應該一直膽顫心驚,擔心孩子有一天會被帶走? 這是不對的,他們只是用有限的資源,盡全力疼愛孩子的窮人。」
政府該不該替窮人家庭的孩子進行安置?強迫孩子與父母分離真的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或許這是在探討貧窮議題時,也該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 我工作 X 年,還要屈就這點薪水嗎?來自現實社會的觀察:很遺憾,經驗愈多,你的 起薪 恐怕愈低!
- 當乖兒子就有錢拿!他 9年沒考上 公務員不痛不癢,父母爭論:該繼續考嗎?專家戳破困住一家人的謊言..
- 不只軍公教、勞保瀕 破產,國民年金 也愈破愈大洞!欠費率高、民怨頻起..到底為何要繳?一篇文詳解
- 他面試必問求職者「想買房嗎?」只有這種回答能過關!專家直呼不公平...主管用人心得大公開
- 以租代買 2案例 >> 他 27歲的現金流策略:拿 200萬頭期款做 定存股,股息再來補貼房租!
本文為CMoney團隊整理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撰文者: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