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相信很多人在看財報時也是看的一頭霧水,
就算看了,能夠了解這些數字背後的涵義嗎?
看懂財報,
從密密麻麻的數字裡找到真正的意義,
能幫助你在投資時得心應手!
學習看懂財報就像是蹲馬步,
過程艱澀無聊、容易讓人讀到睡著
但是馬步蹲的越穩,
越能讓自己領先於別人,
找出別人還沒找到的,贏得先機,
勝利自然就悄悄的來臨了。
(贊助商連結...)
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財務報表
很多人在聽到財務報表時,
第一個反應都是,「跟我無關...」
包括大多企業老闆、投資大眾,
甚至是會計系、財金系的學生...
都不了解也不願去學習財報到底在做什麼,
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該要了解財報
上班族可以了解目前公司的財務狀況及經營績效;
投資人能較正確地評估投資風險及回收時間;
債權人可看出企業償債能力,減少被倒債風險;
創業者則能透過看懂財報降低經營風險;
即便是一般人,也能增加獲得財富自由的機會。
財務報表內容有:
1.資產負債表
用來表達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
2.綜合損益表
會計期間(最長 1 年)的經營績效。
3.現金流量表
在會計期間內,企業現金的增減變動情形。
4.權益變動表
對於資產負債表內的「股東權益」各個項目,
在會計期間內,
表達股東權益的增減變動情形。
為何財務報表要有
「資產負債表」和「綜合損益表」?
「製作財務報表得耗費多少人力和成本,
我只要員工做容易完成的綜合損益表就好了!」
如果老闆有這種想法,
可能就要面臨嚴重的經營危機了!
企業的會計帳是以「雙式簿記」的方法進行登錄
只要是企業的資產、負債或業主權益有變化的事項
稱為會計事項。
簡單說,每筆交易的結果一定會同時分別被記錄在
借貸平衡的會計科目中,
既然企業需要「資產負債表」和「綜合損益表」
才能正確掌握獲利和資產狀況,
因此就應該同時看這 2 種報表。
財報重點 1
「綜合損益表」
相當於「企業成績單」
為什麼說綜合損益表就像是企業成績單?
因為...
企業賺不賺錢,就看「綜合損益表」
它代表企業在某一會計期間內的經營績效,
報表內記載:
營業收入、營業成本、
營業費用、營業外收支、
所得稅費用、本期淨利(損)等。
費「損」收「益」表:
可使股東權益增加的部分稱為「收益」;
反之,使股東權益減少的部分稱為「成本或費損」
讀了一家公司的損益表,
就能看到公司的經營活動內容,
包括:各項收益、成本或費損這些會計科目,
了解公司"這一段時間"以來到底做了什麼,
虧錢還是賺錢?
虧錢真的是公司不好嗎?
賺錢真的是公司優良嗎?
研判這家公司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
究竟值不值得投資。
財報重點 2
「資產負債表」
相當於「企業健檢表」
如果說綜合損益表是一家公司的成績單
那「資產負債表」就是一家公司的「健檢表」
從資產負債表知道資金從哪來
書上這段說明非常淺顯易懂,
用結婚來介紹資產負債表。
大部份人在結婚前會先評估
對方的經濟能力,
例如:年收入多少、存款多少、
有沒有車或房、是否有貸款,
以及對婚後的現實問題。
把「年收入」換成綜合損益表中的「營業收入」
把「存款、車子、房子」當作資產負債表中的
「資產」項目,而這些財產來源,
有可能是自己存的薪水(股東權益中的保留盈餘)
也可能來自父母金援(意思就是股本)
或是從銀行借來的錢(相當於負債項目中的借款)
所以資金有 3 個來源:
1. 保留盈餘
2. 股本
3. 負債
就變成了資產 = 股東權益 + 負債
閱讀資產負債表還可以看到:
企業成立後的歷史成本及到目前的整體營虧、
企業的財務狀況、
企業的安全性、
「做假帳」的陷阱。
所以,看綜合損益表之外,
一定也要看懂資產負債表,
公司賺錢並不代表公司健康,
就好比一個學生有好成績(綜合損益表)
但卻沒有健康的體質(資產負債表),
總有 1 天還是會倒下(公司倒閉)。
財報重點 3
補充財報別漏看
認識第 3 份財務報表-「現金流量表」
製作現金流量表的主要目的,
是為了掌握企業在 1 年內
所有現金流入與流出的狀況。
現金流量表結構上和損益表較接近,
但損益表是「權責發生基礎」,
營業活動不管有沒有收付現金,
一律列入報表會計科目,
將其視為已發生損益。
簡單說就是明明「沒有現金收付」,
卻視為「有現金收付」。
這時,為了要更精確的評估企業真正的能力,
就需要看「現金流量表」了,
現金流量表的編製原則是以
現金的流入和流出為基礎,
可以一眼看出有多少現金入帳,
以及用掉多少現金。
所以,
「現金流量表」也用來作為研判
外部公開財務資料的依據。
財務重點 4
「合併財務報表」
反映企業集團整體財務狀況
在過去沒有合併報表的年代,
報表的編製對象是一家企業的個別報表,
所以經常發生讓子公司買下
業績不佳的母公司所持有資產,
藉以美化帳面的情況。
這就是所謂的「虛增盈餘」。
不過,
把母公司和子公司及相關企業
整合為一的合併財務報表,
計算的是企業集團整體利益,
也就是說,
原來不需納入合併報表的子公司或被投資公司,
現依規定必須納入。
依合併結算制度的導入,
可以防止隱匿不實,
提升企業公開資訊的充分性與透明度。
從合併財務報表可以了解哪些訊息?
IFRS 的介紹
這段書上並沒有提到,
但是為了讓大家能看懂財報重點 5,
所以簡單介紹一下 IFRS
IFRS 從 2013 年開始二階段實施,
2013 年為上櫃及金融業「首次採用」
2015 年為非上市、非上櫃之公開發行及
信用合作社「首次採用」,
主要原因及目的有:
原因 1:上市櫃公司國外掛牌交易、
國外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募集資金
目的 1:財務資訊編製及揭露符合當地規定
原因 2:國內企業設置海外子公司
目的 2:合併報表、節省企業編製報表成本
原因 3:企業國際化吸引外國資金投資
目的 3:公開揭露財務資訊供查閱
(資料來源)
那究竟實施前和實施後有什麼差異呢?
財報重點 5
結論
大家都不喜歡看財報,
因為內容多又複雜,
但是財報卻是每個人都應該要了解的,
裡面藏有許多企業沒告訴你的事情,
無論是好的、是壞的,
看懂了就是你的,
現在,一起來看這本《我也能一小時看懂財報》
輕鬆學財報吧!
本文為 CMoney官方 編輯群整理撰寫之 讀書心得,
部分擷取自書籍內容,詳見 原書籍。
喜歡我們的 文章嗎 ?
若無法配合附上以上資訊,請勿轉載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