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小宅當道!
但買小宅該注意些什麼呢?
台北市土地嚴重供需失調,
加上都市更新的門檻越堆越高,
台北市中心已經連 200 坪小面積的土地都一地難求。
目前台北市待售的預售與新成屋建案約有 200 個,
其中基地面積不到 200 坪的就有 81 個建案,
等於是每 100 個建案就有超過 40 個建案屬於小型基地。
加上房價高漲,首購族和置產族因總價考量,
買的坪數越來越小,也使得都會區的小宅當道!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買小宅有許多注意事項,
舉凡貸款、空間利用、
社區素質等,都有它的眉角,
我列舉幾點供大家參考:
.貸款成數
銀行規定不一樣,套房、住宅差很大
許多銀行不承做套房,或是給的貸款成數很低、
利息很高。不過,關於「套房」的定義,
可就依銀行而異了。有些銀行規定,
建物權狀坪數(不含車位)小於 15 坪以下就算套房,
有的銀行則是看「主建物」和「附屬建物」坪數總和,
如果小於 12 坪以下,即符合套房的條件。
所以,如果有一間房子,權狀 16.2 坪,公設 35%,
相當於「主建物」和「附屬建物」坪數總計
為 10.53 坪(16.2 坪 x 65%)。
換間銀行,首購有機會貸款到 8 成
在 A 銀行可能屬於套房,
不能貸款,在 B 銀行則和一般住宅一樣,
首購有機會貸款到 8 成。
因此,如你想要買的房子坪數不大,
在確定簽約之前,最好先多詢問幾家銀行,
避免發生不能貸款的窘境。
.公設比、室內面積和室內裝修法規
「權狀坪數」跟「使用面積」差很大
電梯大樓的公設通常較高,有些小基地的建案,
公設比甚至高達 40%,如果權狀坪數已經很小,
扣掉公設坪數後,室內的使用面積更小,
在購買前請記得考量收納和實際使用的空間需求,
確定合用再購買。
挑高裝潢 施工品質 和 材料 很重要!
有些建案為了訴求「高坪效」,規劃挑高空間,
讓住戶自己做夾層。除了法規疑慮外,
施工品質和材料也很重要。我曾經聽過一個設計師說,
有些不良的施工師傅,用「角鐵」取代「C型鋼」,
做為夾層中間的主要支架,
實在非常危險,裝潢時不可不慎。
.總戶數和一層幾戶、
自住 vs 出租比例
看屋前後多跟鄰居警衛打聽
有些建案規劃小坪數住宅,不僅整個社區的戶數多,
一層甚至高達 10-20 戶共用兩個電梯,
使得出入比較複雜。
此外,由於小宅一向是包租公、
包租婆的最愛,
有的社區甚至超過 70% 都是出租給房客,
使得社區的管理更為重要。
看屋時多跟住戶鄰居互動
建議看屋前後可以主動跟管理員聊聊,
瞭解目前住戶的結構,一般而言,
自住比例越高對於社區居住品質越穩定。
.土地使用分區
關於「土地使用分區」,其實,
不管買的坪數大小都應該要留意,不過,
市場上常見的「工業住宅」,
最愛規劃的就是小坪數套房,
這是因為「工業住宅」總價低,
但租金和一般建案卻差異不大,
所以投報率比一般住宅用地的建案高許多,
是許多房東的最愛,在買小宅時一定要特別留意。
工業用地、工業住宅差很大
工業用地的建案大多只能
做一般事務所或零售業辦公室,
用來自住或當住宅收租屬於違規使用,
隨時有被取締的風險,必須謹慎評估。
.總價與單價
車位不一定要用才買
未來可能會拉高總價
小宅由於總價低,平均單價通常比鄰近建案還高。
在考慮買進之前,一定要先做功課,
確定單價仍在合理的範圍內再考慮。此外,
如果你買的區域交通機能方便,
例如:鄰近捷運等大眾交通系統,那麼,
不管是自住或收租,不一定要買車位,
因為住的人不見得需要車位,反而在未來轉賣時,
因為車位而墊高總價,使買方的門檻變高。
小宅是未來的趨勢也是市場的主力
在目前供給與需求的趨勢下,
小宅勢必還會是市場的主力產品之一。
如果你也有購買小宅的計畫,
記得多留意上面這幾個點,讓你趨吉避凶,
買到真正適合的好房子。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