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讓你知道的事】
在物價高漲、薪水不漲的環境下,許多人只能從生活開銷精省,只要掌握幾個簡單撇步,調整生活習慣,就能每月無痛省下 5,000 元的生活費用。究竟怎麼樣才能每月省下一點錢來存呢?家庭主婦的楊賢英,靠著自己領悟出的一套省錢法,幫自己省初 3 間房子,他的 3 個省錢方法,你學起來了嗎?
文 / 洪佩玲
家庭主婦,沒有勞保 誰來保障?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這麼省,因為我一直是家庭主婦,沒有勞保,我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著想。」已經 64 歲的家事達人楊賢英,40 年前生了一對雙胞胎後,就全職當家庭主婦,只靠先生當時每月 7,500 元的收入,扣除必要的固定支出,一家 4 口的伙食費剩不到 2,000 元,因此她事事都要省,這也讓她從食材料理中領悟出一套省錢法,在有限的預算內調配支出,讓她在不到 50 歲時就買了 3 間房,達到財務自由的人生。
「40 年前那時,我們一家 4 口每月只剩 2,000 元來解決全家的伙食。」楊賢英回憶,結婚後雙胞胎緊接著出生,由於小孩早產,每個月光靠先生 7,500 元的薪水,要支付房租 2,500 元、雙胞胎回診醫療費 2,000 元、油錢 500 元和一些雜費,全家伙食費只剩下 2,000 元可以用。
省錢也能過得很快樂
楊賢英為了控制有限的家用,她把先生每個月給的薪水,分門別類裝進不同的信封,每次拿錢時,都能提醒自己用了多少,還剩多少。就這樣,每月至少還可以存下 200 元,至今超過 40 年,她還是維持最傳統的信封存錢法,她笑說:「我是個家庭主婦,一點一滴存起來,是每天的快樂和成就感來源!」
生活簡約、精神富足
把每天不經意的小額支出省下來,是最輕鬆的作法,別人或許認為生活過於節約,但楊賢英卻樂此不疲。她從年輕時就開始執行,除了先生的薪水,夫妻兩人晚上還會做家庭代工,每月可多賺 1 萬元,加上每月可存下的 200 元,開源節流雙向並行,兩年半就存了 50 萬元,買下人生第一間房。到現在已經存了 3 間房子的她,未來即使老人年金每月只有 5,000 元,她也不用擔心老年生活。她鼓勵大家,省錢不能只是嘴巴上說說,要實際執行才有感。
靠 3 招無痛存錢 支出減少、儲蓄增加
關於省錢,要怎樣才能不寒酸,而且生活有品質,楊賢英建議從以下幾個方法開始:
省錢方法 ① 食材分裝法
年輕時,先生一人的收入有限,楊賢英用量化觀念省錢,食材一次買齊一週的份量,例如一尾魚 20 元,買 5 條優惠價 50 元;食材則用「小量包裝」法,先預先想好菜色,再按需求把食材切分成半成品,分項收納,然後袋裝或盒裝冷凍存放,這樣隨時都有小份量食材可以取用。
省錢方法 ② 自己開伙
「全家每天的伙食費約 100 ∼ 150 元。」目前楊賢英已繳清房貸,但仍維持每天開伙,以控制家庭的伙食開銷。楊賢英說,像麥當勞早餐一人至少要花 49 元,加上午、晚餐,一天要花 200 元以上,如果再加上水果,每月至少要花 7,500 元。
楊賢英建議如想省錢,早餐買饅頭,再煎個蛋,每人早餐只花 10 元;中午如不方便帶便當可外食,晚餐就利用冰箱分裝的食材完成一餐,每人每月至少可以省下 5,000 元。如果上班族在外租房,可以先嘗試一週有兩天在家自己準備,一週至少可以省下 1,000 元,也能吃得營養又好吃。
省錢方法 ③ 改用節能設備
對省電、省瓦斯和省電話費也很有一套的楊賢英,現在全家一個月的水電瓦斯費和電話費不到 2 千元,她是怎麼辦到的?楊賢英說,冷氣是家裡最大耗電量,她改裝一級能效機型,2 個月電費才 2,000 元,比往年省了至少 600 元。
另外,楊賢英還花大錢把衛浴設備換成省水裝置,例如裝省水馬桶後,每月水費可省下 85%;另外清潔用品全部換成低泡沫,每 2 個月的家用水費約 100 多元。她還將出水量調整到手指頭粗細,出水量小,可省很多水,而洗衣機則是選用節能滾筒,會比傳統直立式的省很多水和電。而瓦斯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但價格是電費的 2 倍左右,所以如果要煮東西,盡量用電鍋蒸,有根莖的食材也可以先蒸過再炒,減少使用瓦斯的時間。
沒有勞保的楊賢英,如何過好退休生活?她就是靠著從生活中精省,連水電瓦斯也省到極致,再把省下的錢跟朋友聚餐、加上有房,現在過著優閒的老年生活。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 存 1 萬元在銀行竟要 72 年才能翻倍?三位媽媽 3 種理財方式,看完再決定錢該往哪放!
- 錢別鎖進保單裡!任選3方法照樣能存錢:9 年翻一倍,30 年後竟比儲蓄險多存 1115 萬!
- 存 1 萬放銀行,竟要 72 年才變 2 萬?越早搞懂「72 法則」,讓你早日踏上 財務自由之路!
- 小資夫妻四帳戶存錢法!28 歲 Moly 月薪 32K,婚後照樣養 2 小孩、還清 400 萬房貸...
- 大學教授江季芸 用「紅包理財法」幫 7 歲女兒存下 80 萬!
本文由 Money 錢 145 期 授權轉載;掌握最新投資理財資訊,請鎖定 2022 年 8 月號《Money錢》
( 圖:shutterstock,非本人僅供示意 / 責任編輯:B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