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APP
    籌碼K線
    跟著主力在股票賺錢
    下載
    股市爆料同學會
    找出飆股人人會
    下載
    美股k線
    最即時美股看盤軟體
    下載
    美股同學會
    最熱門美股討論社群
    下載

© CMoney 全曜財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時間:周一到周五 8:30 ~ 17:30

客服信箱:csservice@cmoney.com.tw

Line 線上客服:@zdx5025y

統一編號:80004909

女中醫:玉米、花椰菜別吃太多了,讓你徹底告別胃脹氣,跟胃痛說 Bye Bye ~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 2019-04-25 14:44
  • 更新:2020-04-22 13:57

女中醫:玉米、花椰菜別吃太多了,讓你徹底告別胃脹氣,跟胃痛說 Bye Bye ~

 

 

文 / 馥芊中醫診所院長 李嘉菱

 

常脹氣,到底是什麼原因?

張先生是一位工作壓力很大的業務員,

主訴肚子脹氣已多年,有時還脹到腹痛,

打嗝、排氣之後就會舒服多了。

胃腸脹氣在臨床十分常見,

可分為打嗝噯氣、腹脹和矢氣(排氣、放屁)。

病患可能出現的症狀如腹痛、

易飽、噁心、排氣多等,

胃腸脹氣通常是良性的,

可由於攝取的食物或飲食習慣而產生。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胃腸脹氣也會導致其他症狀:

脹氣時腹壓升高,

升高的腹壓會向後波及至腰背,造成腰痠背痛;

當脹氣持續,會將橫膈膜往上擠,

使得肺氣交換不充分,由於身體缺氧,

無形中要使用更多輔助的呼吸肌肉,

容易引起頭頸肩背痠痛,

也會出現呼吸不暢、胸悶、頭暈頭痛、

疲勞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大小腸、卵巢、子宮等易受脹氣壓迫而引發腹痛,

或疝氣、肛門、子宮下墜及一些婦科疾病,

壓迫膀胱則會導致反射性的頻尿或尿少、水腫等;

「胃不和,則臥不安」,脾胃位居人體的中焦,

當胃腸有脹氣,阻礙氣機升降可導致失眠。

 

胃腸脹氣也必須小心其他病因的可能,

如胃腸道感染、腸梗阻、消化吸收不良、

腸蠕動不佳、大腸激躁症、精神情志疾病。

胃腸脹氣經常因為沒有找到確切的原因,

以致療效不佳,所以治療的第一步是詳查病因。

 

曾經有患者希望我能治療到他完全不會排氣,

我很直接回答:「不可能」,

排氣是人體正常反應,

每人每日平均排氣次數是 14 次,

完全不排氣等同於腸道阻塞,反而不是好現象。

至於何時應該治療脹氣呢?

如果排除飲食習慣造成的脹氣之後,

排氣次數比以前增加許多,

或排氣味道特別臭,

或脹氣伴隨腹脹不舒、其他部位的症狀,

則應該要接受治療。

 

胃腸道為何會「氣嘟嘟」?

人體胃腸道內氣體的正常體積小於 200 毫升,

當氣體量增多,就形成胃腸道脹氣。

氣體濃度和氣體量取決於 3 種機轉:

吞嚥空氣,消化道產生,從血液擴散。

我們在說話、大笑、進食、飲水時,

都會不自覺的吞入一些空氣,

這些空氣大部分會經由不自覺的噯氣中排出,

只有少數會進入胃腸道,

吞嚥的空氣以氮氣和氧氣為主。

消化道產生是指

食物在腸道內被細菌發酵分解而產生氣體,

以二氧化碳、氫氣、甲烷為主,

有些二氧化碳經由酸和碳酸氫鹽交互作用產生。

從血液擴散是指氣體從血管內擴散至腸腔。

 

胃腸道氣體的排出,經口排出為噯氣或打嗝,

經肛門排出為矢氣,而大部分是被腸壁吸收。

每人每日正常的排氣量平均 600-700 毫升,

每日高達 25 次的排氣是正常的,

每日平均排氣次數為 14 次。

99%的腸氣含有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氫氣和甲烷。

 

 

破解「一肚子氣」的原因

1. 腸道產氣量增加

‧ 通常是因為對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如乳糖不耐症)。

‧ 攝取不易吸收的食物(如高果糖、山梨醇和澱粉)。

‧ 含纖維素較多的粗糙食物,

會增加腸腔容量並影響正常蠕動而產生腹脹。

‧ 長期使用抗生素,

可抑制腸道正常菌群而致食物發酵產生氣體。

‧ 乳糜性腹瀉。

‧ 腸道細菌過度生長。

 

2. 吞入的空氣量增加

1. 在大量飲水、飲食速度過快、喝碳酸飲料、

嚼口香糖、抽菸時,易吞入空氣。

2. 精神因素、容易焦慮、講話太快。

3. 某些胃腸道疾病,如胃酸過多。

4. 某些藥物的影響。

5. 假牙不合時,因唾液增加,

使吞嚥動作較頻繁而吞入較多的空氣。

 

3. 腸道蠕動不佳

‧胃輕癱、腸梗阻或腸壁張力減弱。

‧糖尿病、硬皮症、類澱粉沉著症、脂肪不耐症。

 

4.內臟對正常產氣量敏感度增加

‧功能性腸障礙,

如大腸激躁症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就醫時的評估與檢查

1. 詳細病史:

需找出是否有潛在的器質性病變。

當有體重減輕、直腸出血、發燒、嘔吐、

脂肪瀉、夜間腹部疼痛、腹瀉等症狀,

需要進一步評估,

包括有無攝取易導致胃腸脹氣的食物,

以及有無精神情志問題。

 

2. 身體檢查:

包括詳細腹診、神經、內分泌失調的徵候,

及營養缺乏症的徵候。

 

3. 實驗室檢查:

應排除器質性病變,包括完整血球計數、

相關代謝檢驗、澱粉酶、紅血球沉降速率、

甲狀腺刺激素和糞便檢驗。

血清測試,如 antiendomysium(EMA)、

組織轉谷氨酰胺酶(tTG)抗體,

有助於篩檢乳糜性腹瀉。

 

4. 影像診斷:

懷疑腸梗阻或腸阻塞,

可考慮做腹部X光攝影、鋇劑攝影、

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

 

5. 內視鏡檢查:

消化性潰瘍也可能伴隨脹氣,

或是需要組織切片時。

 

6. 氫呼吸測試:

懷疑對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

或腸道細菌過度生長時。

 

7. 胃排空攝影和胃腸測壓術:

有助於評估腸胃蠕動失調和慢性偽性腸梗阻。

 

 

各種脹氣的特色

1. 打嗝或噯氣:

食道或胃逆行排出氣體至口腔,稱為打嗝或噯氣,

兩者的差異在於:打嗝可伴隨橫膈肌痙攣。

原因包括增加吞嚥空氣量、喝碳酸飲料、

嚼口香糖、抽菸、焦慮。胃食道逆流患者

往往會藉由增加空氣吞嚥來減少胃灼熱感,

也可能因為受到某些食物(如薄荷和巧克力)的影響

導致下食道括約肌鬆弛。

治療應著重在減少吞嚥的空氣量,

例如減緩進食喝水的速度、避免誘發因子、

戒菸及治療胃食道逆流。

 

2. 矢氣:

矢氣,也就是放屁,

每日高達 25 次的矢氣是正常的。

多數患者抱怨矢氣增加,

但真正次數並未超過每日 25 次。

由於矢氣體積難以計算,

計算每日排氣次數是最可靠的方式。

在消化不良的患者,

矢氣增加是一種常見的早期症狀。

經過徹底的病史查詢和身體檢查之後,

如果沒有器質性的病變,

治療可以調整飲食習慣為主。

 

3. 腹脹:

腹脹病患自覺腹部有多餘的氣體,

然而現有研究未能確認病人腹脹和無症狀時,

腹部氣體的體積或組成有無差異。

腹脹若伴隨腸道的功能性失調,

例如大腸激躁症,

一般被認為與腸蠕動時間延長和內臟高敏感性有關。

功能性腹脹的診斷建立於已排除蠕動異常、

消化不良、感染、腸梗阻等原因。

 

 

 

如何讓肚子消氣?

1. 治療腸胃脹氣的原因。

2. 調整飲食習慣,接受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避免會導致脹氣的食物,

這些食物含有乳糖、果糖、山梨醇、

高纖維、高澱粉、咖啡因、薄荷及巧克力等。

‧改變烹調方法及攝取低產氣量飲食,

包括少吃複雜的碳水化合物。

‧催眠治療或許可以幫助大腸激躁症

及頑固性噯氣患者減少腹脹和腸胃脹氣。

‧減少空氣吞入:

停止吸菸,不吃碳酸飲料與口香糖,

細嚼慢嚥,治療胃灼熱。

 

脹氣的中醫觀點

腹脹在治療上分為消化道內及消化道外,

其內容物有氣、血(如:出血、血瘀)、痰濕水飲

(如:腹水、發炎滲出液、腸道分泌物)、

食物殘渣(如:食積、便秘),

另外還需辨別上腹(心下、胃脘、兩脅)、

下腹(小腹、左右少腹)、全腹、肚臍周圍。

腸胃之所以充氣,

主要是因為消化道內的食物沒有完全消化,

或向消化道下端的傳送力減弱或受到阻滯所致。

 

‧ 脹氣需分區域、分虛實

脹氣在上腹,

如果只有胃脘脹,一般多屬胃脹氣,

病患常會說上腹脹,打嗝(或噯氣)排氣後即緩解,

在中醫稱為「心下痞」。

「心下痞」的定義為「胃脘部滿悶不舒」,

痞證在胸則稱為胸痞,

痞證可結合硬或痛成為「痞硬」或「痞痛」。

心下痞的治療會使用辛開苦降法,

也就是使用辛味藥開上、苦味藥降下,

如果是寒熱夾雜會使用辛溫及苦寒之品,

如果熱象不明顯則使用微辛微苦之品;

若上腹脹氣包含兩脅,

可因情志因素或肝膽疾病導致肝失疏瀉而脹,

此時會使用疏肝理氣之品。

 

脹氣在下腹,

需考慮腸道或骨盆腔器官的問題,

可能因為曾經接受手術或反覆骨盆腔發炎而導致腸道沾黏,

腸蠕動受阻而產生脹氣,屬於痰瘀阻滯;

進食後下腹腹脹不舒,多伴隨下墜感,腹壁極軟,

扣之全腹鼓音,屬於中氣下陷,應益氣升提,

理氣藥不可過強過多,

甚至不須加理氣藥,或加柔肝收斂之品。

 

脹氣在全腹,

全腹脹且腹壁緊,屬於氣滯型脹氣,

胃腸蠕動是由自律神經所控制,

當人體處在緊張壓力下,

會興奮交感神經、抑制副交感神經,

或長期久坐辨公桌、缺乏運動,

也會使胃腸蠕動減緩,

此時需加疏肝理氣、降氣之品。

若有胃嘈雜泛酸或消化性潰瘍,

需接受治療才會改善脹氣。

 

曾遇過數例骨盆腔長腫瘤(如:子宮肌瘤)的患者,

在早上肚子是平坦的,

但一整天下來,肚子逐漸脹大,

到晚上已如同懷孕 5 個月,

每天都感到非常疲倦,屬於大氣下陷,

程度比中氣下陷更加嚴重。

 

‧ 病理產物導致脹氣

除了脹氣外,常見一些噯氣、打嗝日久不癒,

甚至胃腸潰瘍、胃下垂、痔瘡,也與病理產物

(痰、濕、水飲、血瘀)過多有關,

這些病理產物積在腸胃組織的細胞間質,

即使作胃鏡或腸鏡檢查也不一定看得到。

 

胃腸好比具有彈性的氣球,

原本沒有積水時不會有空氣也不會下垂,

一旦過度積水,氣球跟著膨脹,空氣也會跟著變多,

而出現噯氣及打嗝,下垂加重出現胃下垂及痔瘡,

組織泡在水裡久了也容易爛掉產生潰瘍。

所以在治療脹氣時,不是只有注重理氣,

若病理產物堆積則應該加以清除,

恢復胃腸原本的彈性及蠕動功能。

 

‧ 外感也會導致脹氣

外感會影響消化功能阻礙氣機,

因為外邪影響體表具有防禦功能的衛氣,

而衛氣散布於周身,

外達皮膚肌肉之間,內至胸腹肓膜之處,

所以感冒連帶著影響腸胃的氣機。

容易脹氣而突然感受外邪

(風、寒、暑、濕、燥、火)

或脹氣日久也應該考慮外感的可能性。

 

‧ 脹氣應重視氣機升降與食物的消化吸收

脾主升、胃主降,脾氣健運,

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濁氣才得以降;

肝主疏瀉;肺主宣發及肅降,

肺氣失宣發則氣機無以肅降。

除了前述的脾胃虧損、肝失疏瀉等情形,

外感導致肺失宣發肅降,

間接影響脾胃的氣機,也會造成脹氣。

 

食物入口後,胃會有腐熟食物的功能,

這個原理和一般烹煮食物類似,

沒有水(胃陰)則食物容易燒焦,

沒有火(胃陽)則食物無法煮熟,

由於陰陽化氣,胃陰胃陽合而成為胃氣,可以腐熟食物;

脾可以運化水榖,也就是運化水濕及榖食,

從食物的原形到成為小分子吸收都需要脾的化,

脾的化也參與了胃的腐熟,而脾氣、

胃氣都需要腎陽的火來溫煦幫助腐熟食物。

或許你會問

「食物不是從口就有分泌消化液當幫助消化嗎?」

脾氣、胃氣在整個消化道都有其功能,

中醫脾胃與西醫脾胃的概念是不同的,故不可混淆。

 

消化不良與體質、食量有關:

攝取過多食物導致的消化不良,可以加入消食之品;

若對特定的食物種類無法消化,

應搭配針對食物種類的消食之品;

若脾胃虛損、無法運化食物導致的消化不良,

此時除了補益脾胃、酌加消食外,

比例也須謹慎,以免消食過度而傷了脾胃;

某些幫助消化的中藥、酸味食物、

酵素等反而會增加胃酸,

在胃食道逆流或是消化性潰瘍患者不適宜。

 

 

門診常見問題釋疑

1. 如果經常脹氣,

是否可服用酵素及益生菌?

使用酵素及益生菌

(如 :Lactobacillus及Acidophilus)

可治療胃腸脹氣和腹脹的說法,

目前沒有足夠證明來支持。

胃陰不足的患者不宜長期食用酵素,

體質偏寒的患者不宜過食益生菌。

 

2. 經常脹氣的人,

平日要注意哪些事情?

‧ 飲食應細嚼慢嚥,避免邊吃邊說話。

均衡飲食,定時定量進餐,

不要一次大量食用易產氣食物,

脹氣嚴重則應避開產氣食物。

 

‧ 適度減緩生活壓力,

找出適合自己的抒壓方式。

 

‧ 適當運動,改變不良姿勢和坐姿。

 

3. 吃很多蔬菜水果,

是不是會使脹氣更嚴重?

蔬菜水果中含有多量無法被消化的纖維素,

這些纖維素被送入大腸之後,

會因腸內細菌發酵而產生大量氫氣,

這就是為什麼剛改變飲食習慣,

改吃較多蔬菜水果的人,

常會變得比較容易脹氣及放屁的原因。

此時可改善烹調方法,

食物宜切細、切碎、煮爛。

不過,人體腸道是有適應性的,

大部分人在維持多吃蔬菜水果的習慣一段時間之後,

肚子脹氣及常放屁的情形自然就會改善了。

 

4. 容易胃脹氣的食物有哪些?

1) 高澱粉食物:

地瓜、芋頭、馬鈴薯、花生、紅白薯、南瓜、栗子。

2) 含氣食物:

氣泡飲料、酒、打起泡沫之奶油、

打起泡沫之加糖蛋白。

3) 較難消化的食物:糯米、玉米。

4) 膨脹或經過發酵的食物:饅頭、麵包。

5) 某些蔬果:

花椰菜、韭菜、白蘿蔔、高麗菜、

洋蔥、蘋果、西瓜。

6) 豆類及豆製品:

豆漿、豆腐、豆乾、豆皮、豆花。

7) 奶類及奶製品:

有乳糖不耐症的患者因為缺乏足量的乳糖脢,

無法完全消化乳糖,

在大腸內經細菌發酵而產生大量的氫氣。

8) 油炸物等高油脂食品、精緻食品:

因為較難消化,停留在腸道的時間較長,

發酵的結果也會導致較多的氣體產生。

9) 嚼食口香糖。

 

5. 可以搭配哪些穴位按摩防脹氣?

1:小腿前外側,脛骨前緣外 1 橫指(中指)處,

外膝眼下 3 寸(4 橫指)為-足三里,

外膝眼下 6 寸為上巨虛,外膝眼下 9 寸為下巨虛。

 

2:天樞,肚臍與兩乳垂直交線,肚臍旁 2 寸。

 

 

本文授權自 李嘉菱 中醫師 ,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責任編輯 / ㄆㄆ

(圖/Shutterstock)

 

 

【猜你還想看這些!】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