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2 月航運股連日跳空拉高,吸引不少投資人「上船」加入航運股海,其中不乏新人散戶們躍躍欲試,然而,如巴菲特的名言所說:「海水退潮就知道誰沒穿褲子游泳。」這波航運股漲勢並非人人實現「航海王」的夢想,當股價反轉震盪時反而是哀鴻遍野、哭聲四起。
航海王們的夢想暫碎
今年 1 月初長榮(2603)漲到 46 塊、陽明(2609)漲到 32 塊股價開始回檔,不少投資人才驚覺自己現在進場坐的航運股是海盜船,讓融資的股民只能含淚出場…但也有另外一批人堅持抱守不賣,一路向下攤平,多撐了幾日卻不見股價回檔,最後還是只能認賠殺出。有 PTT 網友分享自己這一波操作長榮的心得:「拉到 40 也捨不得出,43 還加碼。然後一路攤平一路停損又一路進場。」經過一番震盪迭起,該網友得到了寶貴的投資經驗:「我覺得現在要找最穩的,長期投資就對了。」、「水手們撐住,長榮的美夢我醒了,祝福你們好睡~」
追高慘賠的故事常常在股市中發生,以此次案例來看,股價漲高市場恐慌,隨時都有震盪整理的可能,但考慮到航運股當時仍有利多消息,部分投資人不但不停損反而趁機加碼攤平,但卻忘了利多恐怕早已反映於先前股價了,因而套牢、認賠。為什麼停損這麼煎熬、這麼難?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來想想。
獲利和損失的心態 讓決策變主觀
財經職播主游庭澔先前錄製節目導讀《快思慢想》,書中提到一個經典的假設案例:假設不幸再度面臨一場 911 事件,有 600 人被困在大樓裡,並假設實際救援行動會照著科學估計進行,消防員評估了兩種方案
- 方案 A:先救低樓層,確定會有 200 人獲救。
- 方案 B:從高樓層進入,只有 1/3 的機率能救 600 人,但有 2/3 的機率 0 人獲救 甚至連消防員都可能喪命。
在上述情況下,多數人會選擇方案 A,因為至少能救活 200 人,不要冒一個也救不到的風險。
但如果換一種角度來說明這件事:
- 方案 A:先救低樓層,有 400 人確定會死。
- 方案 B:從高樓層進入,有 1/3 的機率 0 人會死,有 2/3 的可能 600 人會死。
在此敘述下,多數人會選擇方案 B,明明兩個方案的本質是不變的,但敘事方式不同,造成人們做出不同選擇。因為人在面臨獲得和失去的心態不同,在面臨失去的危險時,人們更傾向放手一搏冒險。因此在投資市場時,投資人如果獲利,他們往往更願意相信市場上正確的訊號,並獲利了結。但假若投資人虧損,通常會拒絕市場反應出的跡象,可能會去攤平、凹單,無法停損,原本預計短期投資,為了等股價回升就改口做長期投資。
投資是人性的考驗
試著接受和自己認知相反的觀點總是特別難受,就像當別人提供意見時,我們有時候很難馬上接受,心中還會產生一種不服輸的感覺,想要找到反駁的證據推翻他人意見。這是因為人們習慣找尋能夠輔佐自己主觀認知的資訊,而會潛意識地忽略掉那些不利於自己的蛛絲馬跡,也會排斥那種認知被牴觸的不適感,這在心理學上被歸納為認知偏誤。
而「停損為什麼這麼難」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客觀上技術分析、籌碼、消息面等法則經由經驗驗證出現股價向下的訊號,但投資人卻主觀地不願承認自己進場點過高,並期待指標只是一時出現錯誤,股價很快就會反彈回升,因而即使已超出預設的停損點了卻還是繼續持股,最後看著股價直直跌落,慘賠出場。然而,頻繁停損就是好的方法嗎?為什麼我常常成為「賣掉就漲」的反指標?
檢視自己的停損點 設得有意義嗎?
投資界裡有許多不同的停損法,像是「突破長紅低點就停損」、「箱型停損」、「移動停損」、「跌破季線停損」等方法,然而,沒有一套是百分之百的勝率,多數經驗老到的投資人給的建議依舊是找到一套你自己最能接受的邏輯,並且嚴守操作紀律。前輩們的分享並不是打嘴砲,停損方法確實應該要客製化,因為每個人的資金水平不同,能夠忍受的虧損幅度也不同。「為什麼賣掉就漲,買了就跌?」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關乎於投資者設定的停損點是否能夠忍受區間震盪整理?如果不行,恐怕是投入的資金過大,一有風吹草動就忍不住賣出。找到不會讓自己失心瘋的投資組合,是練習設定停損的首要之務,再來考慮投資短期、長期、景氣循環,設定符合投資策略的停損點,嚴守紀律,而不要被情緒、新聞影響。
停損停利有技巧!設定方法看這裡>>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 會賣的才是師傅!專職投資客 自由人:綜合 17 年交易經驗,這 5 種出場策略 勝率最高!
- 股價將上漲的「2 大徵兆」!搶在黃金交叉前 買到 起漲前的低點,便宜買、賺更多!
- 只要有 K 線和均線,就能買股票!善用這 4 張圖,新手也能 找到「止跌轉漲」的進場點
- 70% 散戶漏看的 3 個關鍵起漲點...尤其第 3項,當公司「買這個」時,代表股價正位於低點!
- 誤判股市漲跌方向 他大賠 250 萬!3 點辨識股票會續漲 還是盤整... 才發現 之前完全買反了
本文為CMoney團隊整理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shutterstock / 撰文者:Ann;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